近期有軍迷發(fā)現(xiàn),衛(wèi)星圖顯示正在進行第七次海試的福建艦,右舷出現(xiàn)了一坨疑似浪花的白斑,認為該白斑意味著福建艦正在進行全艦抗沖擊測試。但是抗沖擊測試時艦艇是低速駛過爆點附近的,且水下爆炸的威力也不會太大。
據(jù)傳為福建艦抗沖擊測試的衛(wèi)星圖
福建艦后方的尾流顯示,福建艦正在高速航行,并且福建艦右側的白斑尺寸都頂?shù)纳蟽伤腋=ㄅ灥拈L度了。這個級別的抗沖擊測試怕不是得模擬核近失彈,這怎么可能呢?因此所謂的巨大浪花應該只是一朵孤云而已。
抗沖擊試驗必不可少,但抗沖擊測試不是抗核爆測試,福建艦附近的“浪花”也太大了
水是不可壓縮介質且密度是空氣的800倍以上。因此同樣當量的炸藥在水中爆炸的殺傷力遠高于空氣中爆炸的殺傷力,一枚魚雷直接炸斷龍骨都是常規(guī)操作。就算是沒有直接命中的近失彈,都能對艦體和動力系統(tǒng)咋能暗中的沖擊和破壞,震動也會損傷雷達系統(tǒng)等精密設備。時至今日大口徑制導魚雷仍是最有效的反艦武器。
如何應對水下威脅也是所有軍艦的必修課(女王級航母等民標軍艦除外,雖然說航母不看重防雷已經(jīng)夠奇葩了)只不過水下爆炸的傷害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魚雷損傷基本上是不可修復的,一款剛剛服役的新艦直接打靶啥家庭啊扛得住這么整?只有退役的軍艦才可能用來魚雷打靶。
但水下威脅確實不容忽視,為了更好的應對水下威脅,當代新銳水面艦艇在臨近定型或者定型之后,會抽檢某艘船只接受名曰抗沖擊測試Shock Trail的水下近炸測試。利用炸藥模擬在軍艦附近爆炸的近失彈并讓軍艦緩慢通過爆點附近(減小損傷范圍,并防止直接闖入爆炸區(qū)),如果測試通過那自然萬事大吉。如果沒通過的話就改進到通過為止,該艦所接受的一切改進都會被應用在同型艦之上。
驅逐艦、護衛(wèi)艦等級別的水面艦艇產(chǎn)量大,抗沖擊測試上演的頻率也比較高。二戰(zhàn)結束以后全世界生產(chǎn)的航母加起來都沒有30艘。所以航母的抗沖擊測試說少之又少,家大業(yè)大的美國上一次開展航母抗沖擊測試是2021年6月的福特號,再上一次那就是1987年時的羅斯福號了。山東艦也曾在2018年接受抗沖擊測試(存疑,沒找到確切報道)
福建艦與疑似浪花的白斑同框時,福建艦的艦尾有著很長的尾流,顯示當時的福建艦不低。高速航行與抗沖擊測試本就是相悖的,畢竟航速越高精準控制難度也就越大。如果距離炸點位置比較近的話容易從頭損傷到尾。而任何涉及到龍骨的損傷修復難度都非常大,搞高速屬實是還沒服役就得退役了。
更別說福建艦附近的浪花實在是大了點。福建艦長約為323米,“浪花”寬度為兩到三艘福建艦,換言之該“浪花”的直徑為400米至700米之間。
問了一下某K得知,2000噸級核武器的蘑菇云寬度約為1.5千米,1000噸級核武器的蘑菇云寬度約為0.75千米。換言之福建艦側面的蘑菇云大致得是一枚千噸級核武器。
十字路口行動中,2.3萬噸當量的原子彈水下核爆所產(chǎn)生的水柱寬度為609米/2000英尺。如果說這個“浪花”是水柱的話,也就意味著福建艦本次抗沖擊試驗配套的炸藥是一枚至少3萬噸級的原子彈……
這么說吧,如果福建艦真的在進行抗沖擊測試的話,且不說福建艦能不能扛得住核彈近失(雖然說不可能扛得住,能浮在水面上都算燒高香。)光是中國重新恢復水下核試驗都能讓全世界為之一靜了。所以福建艦附近的那個白斑應該就是一朵孤云而已,真的不是什么水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