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 記者 任桐 實習生 潘凱
咯咯咯~
一聲雞鳴,打破了清晨6點的寧靜,也叫醒了小山坡上一個養雞場的主人。
養雞場的雞苗。記者 馬一鳴 攝
他們是一對夫婦,丈夫叫廖文兵,妻子叫陳君,今年42歲。每天,雞鳴聲就是他們的鬧鐘,意味著就要開啟一天的忙碌了。喂雞、打掃、撿雞蛋、制作有機肥、給小雞打疫苗……夫妻二人分工合作,有時一忙就到了夜幕時分。
從2012年返鄉養雞至今,已經13年光陰,很多人不理解這對夫婦。要知道,他們二人,丈夫是研究生學歷,妻子是本科學歷,原本在大城市有著體面的工作,穩定的薪資,即便是到農業一線,也可以“懷揣”專業技術,成為一名農業導師。
可偏偏,他們選了一條最接地氣兒,也是最辛苦的一條創業路。有人問他們為什么返鄉養雞?陳君引用詩歌《未選擇的路》里的那句回答:“林子里有兩條路,我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養雞場的雞苗。記者 馬一鳴 攝
初心不改
夫妻雙雙把“村”還開起養雞場
“我考大學走出去,就是為了再回家鄉務農。”陳君出生于屯昌縣烏坡鎮鴨塘村,在她眼里,農業是生存的基本,也是山間農田里放飛的自由,她渴望學習更多專業知識,回到家鄉,為家鄉的發展做一份貢獻。
抱著這樣的想法,她報考大學時毅然選擇了農業,前往江西農業大學就讀。大學期間,陳君結識了來自江西的廖文兵,并發展成為戀人。
2009年,廖文兵考上福建農林大學研究生,陳君不愿與他分離,跟隨他前往福建打工。她應聘到福建一家飼料公司,從銷售員干起,一步一個腳印,經過三年努力,她當上了銷售部主任,年薪近20萬元。
此時,廖文兵也即將研究生畢業。“我想留校,她的工作也不錯,按理說我們的生活可以過得體面而富足。可是,我知道,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回到她的家鄉海南。”
養雞場的雞。記者 馬一鳴 攝
初心不改,即將大學四年,工作三年,陳君返鄉的想法從未改變。就這樣,為了支持妻子的夢想,夫妻二人決定研究生畢業后一起回海南創業。
創業?做什么?經過多方了解,他們想到了做蛋雞養殖。
2012年,陳君拉著丈夫從福建飛了四趟海南,二人坐著大巴車,跑遍了海口、瓊海、文昌和屯昌等地的超市、農貿市場和養殖場,了解市場行情、選擇合適的養殖地點。
當年7月,他們回到屯昌,在烏坡鎮紅尖嶺上租下一片70畝的荒地。自此,兩個年輕人的“返鄉創業夢”在海南屯昌的一個小山坡上“落地生根”。
養雞場的雞。記者 馬一鳴 攝
也曾受挫
蛋雞養殖之路“道阻且難行”
“腳上所有的路,都是我們倆帶著挖土機平整出來的;雞場的高矮圍墻,都是我們兩個一磚一瓦壘起來的;地里的每棵香蕉樹,都是我們兩個人親手種下的……”走在養雞基地,陳君禁不住感慨,創業初期,為了節省成本,夫妻二人幾乎全部親力親為。
他們平整土地、搭建雞棚,架設400多米的電線,從山下把電引到養雞場,還從附近的山上引來天然的山泉水和溫泉水。
初心不改,夫妻雙雙把“村”還開起養雞場。記者 馬一鳴 攝
2013年2月,第一棟養雞場終于完工,二人購買了第一批蛋雞的雞苗,雖然只有1400只,卻是他們的全部希望。
“我們懂技術,把這些技術應用于養殖,便得我們蛋雞下的雞蛋好吃,富含微量元素,深受市場歡迎。”經過幾年的發展,養殖逐漸走上了規模,夫妻二人注冊“烏坡溫泉蛋”商標,一點一點將綠殼雞蛋賣到周邊鄉村,又賣到屯昌,此后又銷到海口、瓊海、三亞等地。
廖文兵給雞場的雞喂食。記者 馬一鳴 攝
然而,市場在變化,品牌化發展的背后,需要規模化的養殖、自動化的生產,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資金投資。
“錢是大問題,先前已經投入200萬元,大多是借的,還沒還清。如果再投入,我們比拼不過更大的雞場老板。”2019年,廖文兵和陳君在積累了7年的創業經驗,不得不放棄蛋雞養殖的發展之路,轉變思路,重新找到一條符合二人實際的經營之路。
四份收入
摸索出一條林下“立體化”養殖之路
“這條經營之路,是一點一滴摸索出來的。”廖文兵介紹,目前,養雞場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
一是銷售脫溫雞苗。對于剛出殼小雞的飼養管理,他們夫妻二人會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把雞苗保溫、免疫防疫、飼養日常等做到位。這樣做,小雞的抵抗力就比較強,農戶買回去飼養,成活率都非常高。這也成就了他們的一份收入。
蘆花雞正在吃玉米。記者 馬一鳴 攝
廖文兵介紹:“我們從廣東引進優質雞苗后,做好防疫和保溫,出售給農戶散養,成活率近100%。目前,引進的品種有金蘆花、五黑雞、清苑麻雞、文昌雞共四種。”
還有部分雞苗,他們夫妻二人就自己養。養殖基地位于山間,一條山泉水從中流過,形成了較好的山地放養環境。他們于是讓金蘆花、清苑麻雞、文昌雞等品種的閹雞,在養雞場里自由自在的奔跑、玩耍,喝山泉水。這些雞長大了,就可以進行整雞的銷售,這也是他們的第二份收入。
而五黑雞,雖然產蛋率比較低,但是它的雞蛋營養價值確非常高,加之夫妻二人引進的五黑雞種母雞營養價值高,所以可以常年飼養,給市場提供優質的高端綠殼雞蛋。這是他們的第三份收入。
養雞場的芭蕉林。記者 馬一鳴 攝
此外,廖文兵和陳君還有另外一份收入,那就是養雞場里的香蕉。當年,為了給散養雞提供好的生活環境,他們自己在基地親手種下一棵又一棵香蕉樹,如今已經種了2000多棵。
“今年香蕉的行情不錯,產量大的一棵樹上的香蕉就能收入100多塊。”陳君笑著說,這“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舉,不僅讓養雞場形成了林下“立體化”養殖,還成就了又一份收入。
養雞場的芭蕉林。記者 馬一鳴 攝
從一門心思做蛋雞養殖,到如今“多點開花”,“坐擁”四份收入,廖文兵和陳君終于找到了自己創業的方向。最多時,養雞場小雞、中雞、成雞總量上萬只,他們以技術“說話”,真正沉到一線,把雞養好;他們以知識致富,不僅賺到了錢,還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像陳君常說的:“讓家鄉的荒土地結出‘果實’,再多辛苦也是一種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