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guān)公戰(zhàn)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年輕的朋友們,在你們少年時,耳邊是否經(jīng)常響起這首名為《唱臉譜》的京歌?相信你對它的旋律并不陌生,隨著諸位歷史知識的日益豐富,想必早已熟悉關(guān)公、典韋、曹操、張飛,唯獨那“藍臉的竇爾敦”,似乎始終是一位陌生人物。
在回答竇爾敦乃何許人也之前,我們有必要搞清楚,為啥歌里這“老幾位”的臉會五顏六色?
這是因為,京劇常通過臉譜顏色來描繪人物性格:紅色象征忠義、英勇,如關(guān)羽、吳漢;黃色表示暴躁兇悍,如猛將典韋;白色代表奸詐多疑,如曹操、嚴嵩;黑色代表粗獷勇猛和鐵面無私,如張飛、包拯。而藍色,則象征桀驁不馴與剛直不阿,常用來表現(xiàn)綠林好漢。由此可見,這位竇爾敦竇大哥應(yīng)該也是位綠林英雄。
關(guān)于他的故事,不妨先從戲曲說起……
竇爾敦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于清代公案小說《施公案》《彭公案》,后被改編成戲曲作品,道光四年(1824)的《慶升平班戲目》就出現(xiàn)了《連環(huán)套》一劇。近二百年來,由竇爾敦事跡改編成的《盜御馬》《連環(huán)套》等京劇,傳唱不衰。戲曲與文學(xué)作品中的竇爾敦故事大致有以下內(nèi)容。
竇爾敦是清初綠林好漢,他早年學(xué)藝于一位流落民間的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后拜凈慈和尚為師,練就精湛武藝。竇爾敦為人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因殺死作惡多端的知縣父子,被迫行走江湖,流浪四方。他胸懷百姓,殺富濟貧,素有“鐵羅漢”威名,活躍于河間府一帶,每逢刺殺貪官,就留下“殺人者竇開山”的豪言,讓清廷甚為頭疼。
京劇中的“藍臉”竇爾敦表演片段 。來源/CCTV11戲曲欄目
《彭公案》說,竇爾敦曾率部劫走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導(dǎo)致兵部尚書彭朋被革職問罪。為捉拿竇爾敦,清廷派黃三太(又作黃三泰)前往鎮(zhèn)壓,黃、竇二人約定比武,一較高低。黃三太見難敵竇爾敦,便違背禁用暗器的約定,使用金鏢刺傷竇爾敦,由此埋下兩家積怨。
遭暗算后,竇爾敦逃往張家口外連環(huán)套,在此安營扎寨,繼續(xù)劫富濟貧。得知清朝太尉梁九公攜帶御馬到圍場行獵,竇爾敦只身潛入御馬廄,盜走御馬,并故意留下黃三太之名,以報當年暗算之仇。
梁九公發(fā)現(xiàn)御馬被盜,問罪于三太之子黃天霸,天霸為洗刷亡父冤屈,喬裝鏢客,前往連環(huán)套,勸說竇爾敦交出御馬。竇爾敦發(fā)覺天霸真實身份,約定次日比武,天霸得脫下山。當夜,天霸好友朱光祖恐其比武有失,辱沒一世英名,暗入連環(huán)套,盜走竇爾敦慣使兵器——護手鉤,并留下天霸鋼刀作為警告。竇爾敦得知后,驚覺對方武藝高強,感念不殺之恩,交出御馬,隨天霸前往官府自首。
京劇中的“藍臉”竇爾敦表演片段 。來源/CCTV11戲曲欄目
在公案小說中,竇爾敦大多為“劇盜”(即巨盜)形象,而民間傳說與戲曲則傾向于將竇爾敦塑造為行俠仗義的綠林好漢。那么,在真正的歷史上,竇爾敦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呢?
竇爾敦的名號有多種寫法,如竇爾墩、竇二敦、竇二東、竇開山。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說:“二東,獻縣劇盜。其兄曰大東,皆逸其名,而以乳名傳。他書記載或作竇爾敦,音之轉(zhuǎn)爾。”
即竇爾敦本兄弟二人,大哥乳名竇大東,竇爾敦乳名竇二東,“竇爾敦”只是發(fā)音產(chǎn)生的誤書。
竇爾敦的事跡,散見于《閱微草堂筆記》《清稗類鈔》《蝶階外史》《獻縣志》《遼海小記》等。在這些文獻中,竇爾敦有著不同形象,或為劇盜,或為義賊,或為反清復(fù)明的俠士。
對清廷來講,竇爾敦嘯聚山林,不服管束,其存在本身就違逆了統(tǒng)治秩序。因而,無論行善,還是作惡,竇爾敦都必須是為害一方的巨盜。自紀曉嵐稱其為“獻縣劇盜”開始,《清稗類鈔》《蝶階外史》皆踵襲前說。《闕名筆記》更是稱“竇二敦,獻縣無賴子也,以健斗橫行于市。椎埋惡少,奉以為魁,竇欣然自得”,完全將竇爾敦視作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惡霸“頭目”。《清稗類鈔》將他歸入《盜賊》一類,還特別記載了他奸污良家婦女之事:
據(jù)說,竇爾敦常在半夜闖入人家,老婦少女皆遭奸污。如遇貌美者,竇爾敦便將其裹在被褥中,逾墻而逃。侮辱后,在黎明時分送回原家。凡被奸污的婦女,皆因恐懼不敢聲張。一旦聲張,竇爾敦則會再次擄去,不再送回。而為免遭侮辱,良家婦女見到竇爾敦,便尊稱“竇師傅”,厚送金珠首飾。因此,竇爾敦橫行阜城、肅寧、交河、吳橋等地,官府難以逮捕。
總之,在自命為衛(wèi)道士的封建文人筆下,竇爾敦這種不慕圣恩、不服聲教的“野人”,自然是絕對的反面人物。然而,衛(wèi)道士們極力渲染竇爾敦奸淫擄掠、為害一方,此舉雖建構(gòu)出竇氏的兇惡形象,卻也從側(cè)面暴露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無能。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書寫并不能完美迎合他們的“主子”。因此,一些歷史文獻開始出現(xiàn)竇爾敦武藝高強的說法,為朝廷剿捕不力尋找托辭。《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一夕,失婦家伏人于室,俟其送還,突出搏擊,乃一手揮刀格斗,一手綁婦于床上,如風(fēng)旋電掣,倏已無蹤。殆唐代劍客之支流乎?
《清稗類鈔》對竇爾敦的武藝高強有更詳細的記載:能舞槍,使人對面放鏢,十鏢齊發(fā),爾敦能以槍鋒抵鏢鋒,俱使反射,十不失一。舞雙刀,尤壓倒儕輩。嘗劫一巨室,官捕之急,偵得其所在,往跡之。爾敦持雙刀閃舞而前,捕卒未見其人,但若有白練一尺,旋行而過,遙望之,隱隱然猶在目,不知其已遠揚數(shù)十里外矣。捕卒等視所騎馬二十五匹,其尾尖俱被截去尺許,始恍然嘆其藝之精,非所敵也。
而據(jù)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獻縣志》,竇爾敦慣常一人打家劫舍,一次,數(shù)百名捕卒將其圍困于獻縣城西廉頗廟,竇爾敦袒露雙臂,持刀大吼,竟無一人敢向前擒拿,紛紛作鳥獸散。
刀。來源/故宮博物院
若止于此,竇爾敦不過是精通武藝的盜賊。在歷史上,類似之人何止千萬?其之所以被后人記住,還在于盜竊之余不忘“義”字。與其說竇爾敦是劇盜,不如稱之為義賊。所謂義賊,其行為大多不合法,但往往為人正直,處事懷有正義之心。紀曉嵐曾略帶譏諷地說,竇爾敦搶劫并非掃蕩殆盡,而是給對方留下御寒衣物、還鄉(xiāng)盤纏,竇對此舉“自以為德”。由此看來,竇爾敦大概劫財而不害命。高繼衍《蝶階外史》有一段頗為傳奇的故事,或可看出竇氏之盜亦有道:
一天,竇爾敦尾隨行客,準備搶劫。行客發(fā)覺異常,便策馬疾馳,夜投古寺。竇爾敦亦來到古寺宿留,寺僧邀請他與行客共進晚餐,同屋宿留。夜晚,竇爾敦悄悄對行客說:“我當初本來想搶劫你,但無奈現(xiàn)在你我二人陷入盜窟,別害怕,我來救你出去。”原來,早在投宿之初,竇爾敦便發(fā)現(xiàn)寺僧“貌獰惡”,恐非善類。竇爾敦在屋子中發(fā)現(xiàn)一條暗道,遂經(jīng)此持刀至院內(nèi),眺望寺僧動向,看到屋里燈火通明,一群少婦在侍候寺僧飲酒。竇爾敦暗中攔下一位婦人,詢問情狀,婦人說自己乃被寺僧挾持入寺,遭遇相同者還有二三十人,又說寺僧擅使鐵翼,“排大小刃數(shù)十為羽,挾以飛,著人立死”。竇命婦人勸酒竊翼,麻痹寺僧。
竊出后,竇爾敦殺入屋中,寺僧索翼不得,二人躍起,在房梁上大戰(zhàn)。寺僧因兵器被奪,加之酒醉正酣,難敵力大持刀的竇爾敦,終被斬殺。竇爾敦釋放寺中被囚婦人,又命她們打包寺僧所奪財物,悉數(shù)交與行客,并縱火燒寺。二人連騎而去,至岔路口,行客感念竇爾敦救命之恩,欲分金相贈,竇爾敦卻表示“不必如此,我若圖你的財物,何至如此呀!”兩人遂辭別而去。
《金羽富貴圖》,清朝文物。來源/故宮博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野史筆記中,竇爾敦還是一位反清復(fù)明的俠士。據(jù)《闕名筆記》,竇爾敦的師父本姓石,曾為史可法部將。史可法殉國后,石氏轉(zhuǎn)投張煌言,繼續(xù)抗清。張煌言殉國后,石氏攜帶子女游歷四方,物色英雄好漢,發(fā)現(xiàn)竇爾敦,便將一身本領(lǐng)傾囊相傳。
還有說法認為竇爾敦是顏元、李塨(gōng)弟子。民國學(xué)人錢公來《遼海小記》稱,毛文龍被殺后,部下嘩變,有一支進入山海關(guān)內(nèi),其中便有竇爾敦。明末北方遺老中,孫奇逢、顏元、李塨三人義不事清,誓死守節(jié)。他們開壇講學(xué),傳授文武之道,竇爾敦即李塨門人,顏元之再傳弟子。他任性俠義、武藝高強,頗好結(jié)交綠林豪杰,以殺盡天下贓官為志業(yè)。著名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先生在回顧其家世時講到,九世祖齊林玉和王余佑、李塨、顏元為莫逆之交,曾起義抗清,竇爾敦兄弟即共同舉事者之一。不過,關(guān)于竇爾敦參與反清復(fù)明的說法,大多出現(xiàn)于清末民初,恐怕并非歷史真實。
京劇《連環(huán)套》以竇爾敦跟隨黃天霸下山、歸順官府為結(jié)局,并未描述竇爾敦歸順后的命運。歷史上,竇爾敦的人生結(jié)局,大致有三種說法。
其中最為可信的說法是,竇爾敦被清廷逮捕殺害。在小說《施公案》中,竇爾敦為黃天霸捉拿后,被朝廷依律處死。據(jù)《獻縣志》記載,清廷逮捕竇爾敦的手段可謂下作至極。由于多次未能將“劇盜”抓捕歸案,清廷遂將竇爾敦母親投入獄中。竇爾敦盡管落草為寇,但頗知忠義孝順,為救老母性命,他主動投案受死。逮捕殺害說,也可從《明清史料》和《康熙起居注》中得到佐證: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巳時,刑部所題,步軍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拿送大盜竇爾敦等,照例即行正法一疏。上曰:“竇爾敦、王四老公行劫年久,甚為兇惡,殺人亦多。平人殺人三口,尚且凌遲,此為首者,亦當凌遲。本發(fā)回,著隆科多會同三法司議奏。”
康熙五十六年(1717)九月二十日,又覆請遵旨會同步軍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將行劫年久,極其兇惡之賊竇爾敦擬即凌遲一疏。上曰:“事著依議。此案內(nèi)莊頭王六,系太監(jiān)梁九功家仆,何以做錢粱莊頭?將王六挑去腳筋充發(fā)。”
無論清廷是否曾以老母逼迫竇爾敦就范,多重史料似乎可以說明,被凌遲處死大概是竇爾敦真正的結(jié)局。
作為“劇盜”,凌遲處死顯然是最好的結(jié)局。但在人們心目中,竇爾敦更多是一位義賊,甚至俠士,凌遲而死未免太過殘酷無情,正是基于對竇爾敦的同情,又多出了一些說法,比如出家為僧。《闕名筆記》稱他盜取御馬后,只身返回山東。“屢欲行其夙志,不得間”,結(jié)合該書竇爾敦拜師石氏的記載,所謂“夙志”顯然是反清復(fù)明。但彼時清朝統(tǒng)治早已穩(wěn)固,恢復(fù)故國斷不可能。不久后,竇爾敦發(fā)妻病故,遂看淡世事,剃發(fā)為僧,從此不再過問人間世事。
AI生成圖
此外,還有為國捐軀說。傳說竇爾敦投案后,清廷只是將其下獄,并未立即處死。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命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發(fā)動收復(fù)雅克薩的戰(zhàn)斗。薩布素素聞竇爾敦英名,于是奏免竇爾敦死罪,改判流放黑龍江。此后,竇爾敦及其二子竇飛虎、竇飛豹參與了第二次雅克薩之戰(zhàn),竇爾敦英勇負傷。康熙二十六年(1687),病故于愛輝附近火石山(即今竇集屯)。薩布素為竇爾敦在當?shù)亟㈧籼茫]氏子孫遂在竇集屯繁衍生息。當?shù)剡€流傳有一部名為《雙鉤記》(又稱《竇氏家傳》)的滿族說部,講述竇爾敦流放黑河以后,同當?shù)匕傩战煌膫髌婀适隆.斎唬@些大概都是小說家言,不足以令人信服,只反映了人們對于竇爾敦這位英雄好漢的同情與懷念。
可以認為,不同群體眼中,竇爾敦有不同形象。在封建統(tǒng)治者看來,他是殺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盜;在一些獵奇文人與弱勢群體看來,他是一位盜亦有道的義賊,甚至是反清復(fù)明的領(lǐng)袖……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許,歷史上的竇爾敦并沒有那么多光環(huán),他只是一個并未泯滅忠孝之心的江湖盜賊。或許正是后人察覺到這份尚未泯滅的忠孝之心,才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為他添上“豐富多彩”的一筆。當文學(xué)作品改編為戲曲劇本后,隨著裘盛戎、袁世海等京劇藝術(shù)大師演繹的經(jīng)典角色,竇爾敦的豪杰形象深入人心,名聲大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得益于閻肅先生編寫的戲歌——《唱臉譜》,“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又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在年輕一代人中傳唱。可以說,文藝賦予了竇爾敦“第二次生命”。不得不感嘆,文藝作品對于歷史人物的重塑,甚至可能比歷史本身更鮮活,影響更大。
編輯:周斌 詹茜卉 胡心雅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及傳播服務(w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