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說】
白云黑土
文/水緣先生
凌晨四點,黑土鎮副鎮長周正陽第三次擰亮手電筒。光柱掃過省道兩側的玉米地,幾片反光的塑料膜刺得他眼皮直跳。蹲守在路邊的包村干部老劉立刻撲過去,膠鞋踩在霜降后的枯草上發出細碎的爆裂聲。
"周鎮,這肯定是昨天收大蔥的販子落下的。"老劉把塑料膜塞進編織袋,凍僵的手指在登記表上畫正字,"從昨晚到現在,咱們組已經撿了四十七個煙頭、十二個農藥袋。"
周正陽摸出保溫杯抿了口濃茶,遠處突然傳來柴油機的轟鳴。兩輛貼著"白云鎮環衛"的灑水車正沿著縣界緩緩推進,車尾噴出的水霧在月光下泛著青白。
"老陳他們倒是會取巧。"扶貧辦主任小吳跺著腳取暖,"直接外包給保潔公司,哪像咱們還得發動群眾。"
話音未落,周正陽的手機在衣兜里震動起來。白云鎮副鎮長陳立冬發來的視頻里,戴著安全帽的工人正在給路肩刷綠漆,無人機航拍畫面中,連片的大棚塑料膜在暗夜里閃著銀光。
"你們鎮東頭那排危墻處理了沒?"陳立冬的語音帶著熬夜的沙啞,"剛接到消息,調研組可能要延長路線。"
周正陽心頭一緊。三天前縣里突然通知市級人居環境交叉檢查,兩個鄉鎮作為迎檢重點。黑土鎮選擇了全民動員,白云鎮則把工程打包給第三方公司。此刻望著界碑那邊燈火通明的施工場面,他忽然覺得懷里揣著的村民簽字單有些發燙——那上面按著三百多個紅手印,都是自愿參加義務清掃的承諾。
晨光初露時,矛盾終于爆發。黑土鎮菜市場口,賣豆腐的老孫頭死死抱住電動三輪車:"憑啥收我遮陽傘?這篷子又不礙事!""您這傘骨都伸到路中間了。"綜合執法隊長急得直搓手,"市里標準是商戶門前三包......"
"讓我來。"周正陽扒開人群,從懷里掏出個泛黃的工作證,"孫叔,您看這是不是98年抗洪發的勞模獎?當年咱們連夜筑堤那會兒,您可是第一個跳進冰水里打木樁的。"老孫頭的眼神軟下來,周正陽趁機壓低聲音:"等檢查完,我幫您申請個正規遮雨棚。"
與此同時,白云鎮的無人機正在天上盤旋。陳立冬盯著監控屏幕,突然抓起對講機:"三號點位!誰允許你們鏟麥田邊的野花的?那叫波斯菊,留著當景觀!"他抹了把額頭的汗,轉頭對施工隊長苦笑:"文化站剛做的田園風光宣傳冊,總不能現場打臉。"
正午時分,兩個鎮的干部在縣界碰頭。周正陽注意到白云鎮的灑水車水箱印著"抗旱應急"字樣,陳立冬則盯著黑土鎮干部磨破的袖口發怔。兩人同時開口:"要不......"
尖銳的剎車聲打斷了對話。縣府辦的小車卷著塵土沖過來,主任探出頭喊:"調研組提前出發了!現在分兩組走,白云鎮看產業項目,黑土鎮查村容治理!"
陳立冬轉身就跑,周正陽卻拉住他:"把你們無人機借我們用用,我們發現個衛生死角......"話音未落,白云鎮的環衛車突然拐進黑土鎮地界,高壓水槍沖著危墻根部猛沖。陳立冬邊跑邊回頭喊:"墻根青苔沖掉就行,千萬別拆!那是民國年間的老門樓!"
黑土鎮的祠堂前,八十歲的趙阿婆正在擦洗石獅子。調研組組長彎腰撿起飄落的銀杏葉,忽然聽見老人哼唱抗戰時期的衛生歌謠。"這是我們鎮自編的環保順口溜。"周正陽適時遞上泛黃的歌本,"從合作社時期就開始傳唱。"
暮色降臨時,兩鎮干部齊聚縣界碑。周正陽的皮鞋糊滿泥巴,陳立冬的西裝沾著草屑。他們相視一笑,同時摸出手機——白云鎮的工作群在曬垃圾分類積分榜,黑土鎮的群里正在討論古建筑保護方案。
調研組的中巴車突然去而復返。組長下車握住兩人的手:"白天那些突擊隊可以撤了,明天我們想看看......"他故意拖長聲音,"看看老百姓平常怎么倒垃圾。"
月光照亮了界碑上的銘文。兩個鎮的干部們不約而同笑起來,身后村莊漸次亮起的燈火,像撒在黑土地上的星星。(完)
(本文系水緣微小說(ID:sy_wxs)原創首發,作者:水緣先生)
作者簡介:水緣先生,原名高立杰,字銘禹,號水緣先生,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東昌府區同心文學社會員、中國水利學會會員;科普中國專家庫專家、財政部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庫專家、省公共資源專家庫專家、省政府采購專家庫專家、多家央國企評標專家庫專家。現就職于鄉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水緣文學》《水緣微小說》網站及微信平臺創始人兼主編。喜歡散文、微小說的寫作,自2011年以來,在省市報刊及網絡發表作品100余篇20余萬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