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家長都錯了!這才是AI取代不了的核心能力
AI這玩意兒,出來也有一陣子了,剛開始覺得挺新鮮,后來慢慢琢磨,發現它對咱們現在這教育,沖擊還真不小。
我身邊不少朋友,孩子還小,就開始焦慮,說以后孩子會不會被AI取代了?學的東西會不會都沒用了?
說實話,我也想過這個問題。
以前我們那會兒,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好像就是一條挺確定的路。
但現在呢?AI啥都能干,寫文章、做設計、甚至編程,比人快多了。
那以后孩子學這些,還有啥用?
后來我想明白了,這AI,其實是在倒逼咱們重新想想,教育到底是為了啥。
難道就是為了讓孩子背更多的書,考更高的分,找個穩定的工作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可能真要被AI取代了。
我覺得,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找到自己的才能。
AI再厲害,它也沒法替代人去感受、去創造、去思考。
我有個朋友,他兒子從小就喜歡畫畫,但他爸媽覺得畫畫沒啥用,非讓他學奧數、學英語。
結果孩子學得特別痛苦,成績也不好。
后來,孩子實在受不了了,就跟爸媽說,他想學畫畫。
他爸媽拗不過他,就讓他去學了。
結果,這孩子學畫畫之后,整個人都變了。
他特別有熱情,每天都畫到很晚。
后來,他考上了一個不錯的藝術院校,現在成了一個插畫師,日子過得也挺開心的。
這事兒對我觸動挺大的。
我覺得,家長應該做的,不是逼著孩子去學那些有用的東西,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并支持他們去發展自己的才能。
當然,光有興趣還不行,還得在世俗體系里過關打怪。
畢竟,現在還是得靠考試才能上大學,才能找到工作。
我覺得,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既要讓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也要讓他們適應社會,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
最近我在看一些教育方面的書,看到一個叫彈性黃金圈教育法的,感覺挺有道理的。
它說,教育應該從Who—Why—How—What這個順序來思考。
啥意思呢?
要幫助孩子構建穩定的身份認同,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是Who。
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這是Why。
接著,要幫助孩子掌握必要的能力和方法,讓他們知道自己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是How。
才是學習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這是What。
我覺得,這個方法挺適合現在的。
在AI時代,知識和技能很容易被取代,但穩定的身份認同和元能力(比如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等)
是AI無法取代的。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構建穩定的身份認同,培養元能力,在傳統升學和AI能力之間找到平衡,并進行彈性的路徑規劃。
說白了,就是讓孩子既能適應社會,又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當然,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還在學習中,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但我覺得,只要我們用心去愛孩子,去尊重孩子,去支持孩子,就一定能幫助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路。
現在這社會變化太快了,誰也說不準以后會變成啥樣。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那些真正熱愛生活、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不斷學習和適應變化的人,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