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豐臺南苑地區在基建工程中意外發現一處古代窖藏,經考古專家鑒定,確認為清代皇家秘藏的“宮廷金庫”。此次發現出土了數百件工藝精湛的金器,涵蓋禮器、飾品、實用器具等,部分器物上鏨刻的大清乾隆年制 款識與故宮館藏文物工藝如出一轍。更令人稱奇的是,伴隨金器出土的一方石碑,竟暗藏清代皇家苑囿管理的重要史實,為揭開這處神秘金庫的歷史面紗提供了關鍵線索。
發掘現場位于南苑街道新宮遺址附近,這里自遼金時期便是皇家獵場,至明清時成為規模宏大的皇家苑囿“南海子”。據《豐臺時報》記載,明永樂年間,朱棣曾在此擴建圍墻、修建行宮,南苑由此成為明清帝王狩獵、閱兵與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此次發現的窖藏位于一處古建筑基址下方,深達3米,由花崗巖砌成,內部以桐油石灰密封,保存條件極為嚴苛。
出土的金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乾隆款鏨花八寶紋金盞”,盞身鏨刻佛教八寶紋樣,邊緣鑲嵌綠松石與珊瑚,工藝細膩程度堪比故宮館藏的乾隆金發塔。據參與發掘的文物專家介紹,部分金器內壁刻有“南海子總管衙門”“壽康宮造辦處”等字樣,初步判斷為清代內務府專為皇家苑囿制作的禮器與日常用器。值得注意的是,一件高20厘米的“覆缽式金塔”與乾隆為崇慶皇太后打造的金發塔形制相似,雖尺寸較小,但同樣采用錘胎鏨花工藝,塔身嵌滿紅藍寶石,推測為宮廷佛堂供奉之物。
在窖藏入口處,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方高1.5米的漢白玉石碑,碑首刻“欽賜”二字,碑文摘錄自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一道圣旨:南苑為皇家禁苑,其庫藏金器乃典守之物,著內務府造辦處精制,毋得苛省工料,違者治罪這段文字明確了窖藏的官方屬性——作為南苑皇家苑囿的專用金庫,用于存放祭祀、賞賜、軍備等所需的貴金屬器物。
石碑背面還記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乾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曾因私購南苑旗地觸法,乾隆念其繪制《乾隆皇帝大閱圖》等功績,特赦其罪,并準其在北天堂立碑紀事(即“欽賜碑”)。盡管此次發現的石碑并非郎世寧碑,但其記載的“南苑庫藏”制度與郎世寧事件共同印證了清代皇家對南苑區域的嚴密管控。專家指出,石碑中提到的“總管衙門”與史料記載的南苑管理機構完全吻合,進一步坐實了金庫的皇家屬性。
南苑的歷史變遷為這處金庫的存在提供了絕佳注腳。作為明清時期北京最大的皇家苑囿,南苑不僅是帝王射獵的“武備之地”,更是儲藏珍寶的“后勤中樞”。明成祖擴建南海子時,曾修建廡殿行宮、提督官署與晾鷹臺,配套的倉儲設施便包括金銀器專用庫房。至清代,南苑的軍事與經濟功能進一步強化,據《清實錄》記載,乾隆曾多次下旨修繕南苑庫房,要求“金器必以石匣儲之,防火防潮”,此次發現的窖藏結構正是這一制度的實物體現。
此次出土的金器中,部分器物帶有明顯的草原文化元素,如“獸面紋金帶扣”“鷹形金飾”,與豐臺地區此前發現的夏商時期大坨頭文化遺址、金代雞腿瓶等遺物形成跨時空呼應,展現了南苑作為民族文化交融地帶的獨特地位。正如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所言:“南苑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多重歷史密碼,這里既是皇家威嚴的象征,也是不同文明交流的見證。
目前,所有出土金器已移交北京市文物局進行科學保護,部分器物將在修復后納入“南苑歷史文化展”??脊艌F隊正圍繞窖藏周邊展開進一步勘探,試圖理清其與南苑行宮、新衙門提督署等建筑的布局關系。而那方神秘石碑的碑文拓片,已送故宮博物院與國家圖書館比對,或許將為解開清代皇家苑囿的財物管理制度提供更多細節。
北京豐臺“宮廷金庫”的發現,不僅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突破,更是對南苑歷史地位的重新詮釋。從千年前的皇家獵場到今日的“百姓樂園”,這片土地始終在訴說著中國古代宮廷與城市發展的深層關聯。隨著更多文物的研究與展示,南苑的故事還將繼續改寫人們對北京中軸線以南歷史文化的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