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司令部的咖啡杯還沒放下,伊斯蘭堡的機場已堆滿殲10CE包裝箱——2025年4月5日,巴基斯坦內政部官員在記者會上突然冒出一句"殲20C或許也會來巴鐵",硬生生把新德里國防部的作戰沙盤震出裂縫。莫迪政府連夜調閱中巴軍貿合同,卻發現中國早把"技術鐵拳"塞進南亞火藥桶,這回的劇本可不是簡單的"四代半吊打",而是沖著改寫區域空戰規則去的!
殲10CE剛落地,巴鐵胃口又升級
去年三月首批殲10CE交付巴基斯坦時,印度人還嘴硬說"陣風能穩壓四代半"。結果實戰演練數據啪啪打臉:殲10CE掛載的霹靂-15E導彈射程145公里,比陣風標配的"流星"導彈遠30公里;有源相控陣雷達鎖定距離多出50公里,高空纏斗時機動性碾壓法國貨。更絕的是咱們給巴鐵配了全套"火鍋底料"——從電子戰吊艙到數據鏈系統全是中國造,逼得印度蘇-30MKI飛行員得邊飛邊猜"雷達告警器為啥不響"。
現在巴鐵飛行員摸著殲10CE的操縱桿,眼睛卻瞟著成都飛院的殲20試飛視頻。要說這操作堪比剛買小米14就惦記華為Mate70,但人家巴鐵有底氣——瓜達爾港的油輪天天往中國運原油,中巴經濟走廊的鐵路都快鋪到喀什了,這關系不換點硬貨說得過去?
印度AMCA項目變PPT畫餅
新德里那幫人現在比熱鍋螞蟻還急,自家AMCA隱身戰機項目從2010年吹到現在,圖紙上的垂尾造型換了七版,發動機還在"俄羅斯供貨還是英國合作"之間反復仰臥起坐。看看中國速度:殲20從首飛到量產不到五年,殲35原型機試飛密度比外賣騎手接單還勤快。反觀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組裝個蘇-30都能摔兩架,造五代機?不如指望牛糞動力引擎突破科技壁壘。
最讓三哥破防的是價格賬——巴鐵買殲10CE單價不到5000萬美元,印度采購陣風單價2.4億歐元還搭上技術轉讓費。現在要是殲20C真出口,怕是得把印度軍費預算掏空才能買得起對等威懾裝備。難怪《歐亞時報》哀嚎:"中巴戰機代差將讓南亞天空變成單向透明!"
軍售紅線卡住五代機出口
但咱得把話說透,殲20現在就像剛出鍋的小籠包,燙嘴著呢!解放軍自用型號還沒裝備完,更別說出口了。看看《軍品出口管理條例》就知道,涉及現役頂尖裝備的出口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審批,還要評估是否影響地區平衡。當年美國賣F-35可是拉攏了整個北約攤薄成本,咱們的殲20C要是現在放貨架,怕是沙特王爺們能把成都廠的產能包圓了,哪輪得到巴鐵插隊?
不過話說回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2024巴黎航展上殲20模型往展臺一擺,明眼人都懂這是給未來外貿版鋪路。參照殲10CE的升級路線,搞個"猴版"殲20C削減隱身涂層性能、換裝渦扇-10發動機,既能卡住核心技術不外流,又能幫巴鐵鎮住場子,這操作比川劇變臉還絲滑。
地緣博弈暗藏技術密碼
現在最精彩的戲碼在印度洋上空——美軍F-35在迪戈加西亞基地轉場訓練,殲-35原型機在渤海灣試飛超音速巡航。要是哪天巴鐵真拿到隱身戰機,印度除了跪求美國賣F-35別無選擇,但華盛頓那幫政客敢冒著激怒北京的風險給三哥遞刀嗎?更諷刺的是,洛馬公司生產線上35%的稀土材料來自中國,這哪是賣武器,簡直是給中國軍工產業鏈打工。
摸著殲10CE的復合蒙皮,再瞅瞅印度AMCA項目辦公室積灰的圖紙,忽然明白個道理:現代空戰早不是拼飛機數量的游戲了。從霹靂-15E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到殲20C的智能蒙皮技術,中國軍工這十年憋的大招,是把整個空戰體系打包成"技術全家桶"。巴鐵要真想鎮住南亞場子,光買飛機不夠,得把預警機、數據鏈、電子戰系統全套搬回家,而這恰恰是咱們最擅長的"組合拳"。
下次誰再問"中國會不會賣殲20C",建議他們看看中巴邊境的雪山——那邊印度工程師還在為AMCA的進氣道設計吵架,這邊成飛的脈動生產線已經能月產三架殲20。技術的代差就像喀喇昆侖山的海拔,爬不過去的終將被時代甩下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