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書影史,有你更精彩
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清詩時代和現代貼近,所以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淘洗,自然給人感覺是比不上唐詩了。但其實,清詩也一樣有精華和經典。
01
《有贈》
清·馮班
隔岸吹唇日沸天,羽書惟道欲投鞭。
八公山色還蒼翠,虛對圍棋憶謝玄。
內耗的壞處,對于個人或者國家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它像一把無形的鋸子,悄無聲息地侵蝕著精力與資源,人或者國家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對于個人而言,內耗意味著自我消耗、自我斗爭。在日復一日的糾結與掙扎中,失去了寶貴的時間,錯失了成長的機會。原本可以用來學習新技能、拓展視野的精力,被無謂的情緒波動和內心沖突所消耗。
長此以往,個人的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發展,自信心也會逐漸消磨,最終陷入一種無力改變的困境。
而對于國家來說,內耗的危害則更加深遠。勾心斗角、經濟上的惡性競爭、文化上的排斥異己,這些內耗現象都會削弱國家的整體實力。國家資源在內部爭斗中被白白浪費,無法形成合力去應對外部挑戰。
同時,內耗還會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影響民眾的幸福感和歸屬感。一個充滿內耗的國家,很難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所以,必須需要認識到內耗的嚴重性,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加以遏制。
個人需要學會調整心態,保持平和與理性,避免無謂的情緒波動。而國家則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法律法規,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環境。
只有這樣,才能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業中去,實現個人與國家的共同發展。
02
明末清初詩人馮班,就是在經歷明亡清興的過程中,看到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內耗,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有贈》,表達了自己的感慨。
馮班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歷史與現實交織的壯闊畫卷,寓含了詩人深沉的感慨與追憶。
那日,對岸人聲鼎沸,戰鼓雷動,仿佛歷史的車輪再次轟鳴,戰書如雪片般紛飛,皆言要揮師南下,一展雄圖。然而,眼前的八公山,依舊蒼翠欲滴,靜謐而莊嚴,它見證了無數烽火連天的歲月,卻依舊屹立不倒,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靜地看著人間的紛爭與滄桑。
詩人站在山前,目光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他仿佛看見了謝玄,那位東晉名將,在淝水之戰中,以少勝多,智勇雙全,一局圍棋間,便已定下了乾坤。
而今,斯人已逝,山河依舊,只留下詩人獨自憑吊,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感慨與追憶。
此詩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更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思。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詩人以古喻今,借謝玄之英勇,抒發自己對于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與關切。
他渴望能有如謝玄般的英雄人物出現,力挽狂瀾,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而八公山的蒼翠,則成為了詩人心中永恒的寄托,象征著希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
03
馮班,明末的讀書人生,他從錢謙益學詩,少時與兄馮舒齊名,人稱“海虞二馮”。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慟哭,人稱其為“二癡”。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比較“軸”,認死理,有自己的原則。
他才華橫溢、雅善持論卻卻屢試不第、一氣之下,棄絕科舉,專心治學。而在明亡后更是拒絕入仕,棄舉業,在鄉里教授弟子以終老。
這首詩,此詩作于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這一年春,清朝以豫親王多鐸為統帥,率軍南伐,四月間直薄淮水,江南形勢危急。
可是與此同時,南京的弘光小朝廷在強敵壓境之下卻荒淫嬉恬,內耗嚴重,把抗清力量消耗于派系傾軋之中,像馬士英、阮大鋮等群丑昏聵乖張,毫無御敵之策,還各種勾心斗角。
馮班深感痛惜,在讀歷史的時候,借古喻今,因借東晉謝安、謝玄叔侄在淮上力摧苻堅百萬大軍史事,嘆悼南明之腐敗無能。這首詩感慨遙深。以諷贈南明弘光小朝廷,鄙惡之情顯然。
作為下層的讀書人,空有報國志,卻一籌莫展。
04
馮班這首《有贈》嘆悼詩,抒盡悲憤,人生豈可貪圖享樂而不顧國家興亡?
所以,在清初詩詞中,可謂經典。
在歷史的長河中,多少英雄豪杰以身許國,他們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反觀那些沉迷于聲色犬馬、紙醉金迷之輩,最終不過化為黃土一抔,被世人遺忘。
詩中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時局的憂慮與對志士的呼喚。馮班以筆為劍,直指人心,喚醒沉睡的良知,激勵人們勿忘國恥,勇于擔當。他深知,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唯有心系天下,方能成就一番偉業。
在今日之社會,人們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懷揣家國情懷,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不應只滿足于個人的小確幸,而應胸懷大局,勇于擔當,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馮班的《有贈》不僅是對過往英雄的緬懷,更是對后世的警醒。它告誡人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對理想的執著與追求,都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銘記歷史,珍惜當下,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共同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輝煌篇章。
05
跟老師錢謙益投清入仕相比較,更顯馮班的氣節和風骨!
在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當許多士人選擇委身于新朝以求自保時,馮班卻堅守著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民族氣節,如同一股清流,在渾濁的世道中熠熠生輝。
他拒絕了清朝的征召,不愿為異族政權效力,這份決絕與傲骨,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顯得尤為難能可貴。馮班深居簡出,以筆墨為伴,將滿腔熱血傾注于詩詞文章之中,用文字抒發對故國的懷念與對時局的憂慮。他的詩作,字字泣血,句句斷腸,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悲嘆,更是對整個時代悲劇的深刻反思。
更難能可貴的是,馮班在堅守氣節的同時,并未放棄對學問的追求與傳承。他開設私塾,授業解惑,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薪火相傳,培養了一批批有志于學的青年才俊。在他的影響下,一股崇尚氣節、注重學問的風氣悄然興起,成為那個時代的一抹亮色。
馮班的一生,雖歷經坎坷,卻始終不改其志,他的氣節與風骨,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歷史的長河中,錢謙益的投清或許曾引起一時的嘩然,但馮班的堅守與傳承,卻贏得了后世的敬仰與傳頌。
他的故事,如同一曲激昂的壯歌,激勵著每一個中華兒女,在任何時代都不忘初心,堅守信念,勇往直前。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