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 207 年,那是一個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年份,著名的《隆中對》橫空出世。正值青春韶華的諸葛亮,就此踏上了他波瀾壯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征途,為踐行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八個字,傾盡畢生心血,奔波忙碌了整整一生。
《隆中對》宛如一顆劃破夜空的璀璨流星,一經問世,便彰顯出諸葛亮那氣吞山河的宏偉志向 —— 打破三國割據一方的混亂格局。他一心想要完成主公劉備的托付,實現統一全國這一偉大而艱巨的目標,將興復漢室視為勢在必得的使命,把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當作首要奮斗任務。
在此后的歲月里,諸葛亮心無旁騖,一門心思地為實現這一理想而不懈努力。然而,命運似乎總愛開玩笑,他耗費二十七年光陰精心謀劃的宏圖大業,最終還是化為了泡影。諸葛亮先后五次發起北伐,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他本是天賦異稟、天縱奇才之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斷言,得諸葛亮者可得天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諸葛亮最終功敗垂成呢?偉大領袖毛主席,對古代歷史有著深刻的洞察,在軍事指揮方面更是有著卓越的才能與獨到的見解。他曾與他人探討過諸葛亮在軍事領域所犯下的錯誤,認為其失敗并非歸咎于天時地利,而主要源于自身在軍事上出現的重大失誤。
一、用人上的重大失誤
1948 年的某一天,毛主席與身邊衛士李銀橋閑聊時提到,諸葛亮在執掌蜀國大權之時,原本是擁有統一天下的機會的,然而,他錯用了兩員大將,致使全盤皆輸。
縱觀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難發現,蜀國走向衰敗的一個關鍵轉折點,便是關羽敗走荊州。深入研究三國歷史就會知曉,這絕非僅僅是關羽 “大意” 所致,身為蜀國軍師的諸葛亮,實則需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際,諸葛亮獻上《隆中對》,其中 “占據荊州,聯吳抗曹” 這八個字,可謂是整個戰略規劃的核心要點,由此足以看出荊州對于蜀國的重要性。彼時,曹魏勢力如日中天,曹操挾持漢獻帝,以此號令天下諸侯,無人能與之正面抗衡。而《隆中對》中還有關鍵的十二個字:“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清晰地指明了蜀國與曹魏抗衡并謀求發展的正確路徑。但可惜的是,諸葛亮在鎮守荊州這一關鍵人選的抉擇上,出現了嚴重失誤。在蜀國陣營中,趙云或者劉封都是坐鎮荊州的絕佳人選。
然而,諸葛亮卻選擇了與東吳關系最為緊張的關羽去鎮守荊州。關二爺性格極為高傲,在蜀國陣營中,能被他瞧得上眼的人,除了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也就只有諸葛亮了。他向來將東吳視為 “鼠輩”,如此心態,又怎能期望他與東吳和平共處,攜手共同抗擊曹操呢?
1941 年,毛主席談及關羽時曾說,關羽固然是蜀國的中流砥柱,憑借其赫赫威名,吸引了天下眾多豪杰投奔蜀國。但他為人太過孤傲,與手下人相處時矛盾不斷,關系極為緊張。
當年,蜀國分封五虎上將,關羽得知黃忠與自己同列五虎上將時,當場便出言嘲諷。在他看來,張飛是自己情同手足的賢弟,成為五虎上將理所當然;趙云追隨劉備多年,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其英勇表現也得到了他的認可。可黃忠年事已高,盡管曾與自己大戰不分勝負,但關羽依舊打心底里嫌棄黃忠,認為他不過是一個 “老卒”,恥于與之為伍。關羽作為同陣營的武將,在眾人面前都敢如此傲慢地羞辱黃忠,讓其下不來臺,可想而知,他又怎么可能妥善處理好荊州的復雜事務呢?
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前,東吳其實曾向他拋出橄欖枝,孫權主動提出與關羽聯姻,試圖改善雙方關系。關羽明明深知,只有與東吳聯合,才能與強大的曹魏相抗衡,可他內心的傲氣卻讓他口出狂言:“吾虎女安肯嫁犬子!” 這句話直接將吳蜀聯盟撕得粉碎。
最終,關羽自食惡果,東吳不再對他有所顧忌,果斷出兵偷襲荊州。關羽的這一行為,僅憑一己之力,便使得吳、蜀兩國反目成仇,原本的聯盟瞬間瓦解,兩國陷入了你死我活的敵對狀態。諸葛亮明知關羽性格如此,卻依然派他鎮守荊州,這無疑是將關羽推向了絕境。
隨著孫劉聯盟破裂,未曾出兵援助關羽的劉封也受到牽連。諸葛亮僅僅是稍作提醒,劉封便因此丟了性命。然而,諸葛亮低估了劉備與關羽之間深厚的兄弟情義,他萬萬沒有想到,劉備會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大局,貿然帶兵攻打吳國。最終,劉備遭遇火燒連營的慘敗,不僅未能報仇雪恨,還將蜀國大軍葬送殆盡。經此一役,劉備氣血攻心,在白帝城抑郁而終。蜀漢政權也因此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實力甚至跌至東吳之下。
以毛主席的用人眼光來看,諸葛亮最大的失誤就在于重用關羽,并將其置于荊州這一關鍵之地。最終,不僅荊州失守,關羽被殺,還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張飛因急于為關羽報仇,對部下兵士嚴苛暴虐,最終被手下所殺,身首異處。
荊州雖然地理位置重要,但對于蜀國而言,在當時的形勢下,為了守住荊州,蜀國投入了大量精力,卻換來吳、魏兩國的夾擊,實在是得不償失。荊州的得失,對蜀漢未來的發展走向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從戰略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步錯棋。
在西柏坡時期,毛主席再次談及關羽一事。他認為,當初若由諸葛亮駐守荊州,會是更好的選擇。諸葛亮與關羽相互配合,或許能夠避免許多危機。劉備將諸葛亮調入漢中,卻留下關羽獨自鎮守荊州,這一決策堪稱大錯特錯,高估了關羽獨當一面的能力。
毛主席將關羽比作一個既傲氣又不聽指揮的將領,他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絲毫不聽從丞相諸葛亮的安排與計劃,最終不僅自己走上絕路,還連累蜀國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關羽本應貫徹實施聯合東吳的戰略方針,卻因自身的傲慢,親手將蜀國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二、錯用馬謖
諸葛亮用錯的第二個人,非馬謖莫屬。馬謖此人,才智過人,對兵法和戰陣也頗為精通。拋開街亭失守這一事件,單論能力,馬謖其實算得上是一員大將,只可惜,他被諸葛亮過度寵信,反而 “養廢” 了。
馬謖在紙上談兵、分析軍事布局方面,確實有一手,但他卻缺乏實戰經驗,從未真正將自己的謀略在戰場上付諸實踐。在著名的七擒孟獲戰役中,馬謖曾獻上 “攻心戰術”,為諸葛亮出謀劃策,成功讓孟獲歸降,為蜀國收服了這支外族力量,解除了后顧之憂。
毛主席在讀到這段歷史時,曾為諸葛亮出謀劃策:“初戰,亮宜自臨陣”。意思是說,街亭之戰至關重要,關乎整個戰局的走向,諸葛亮理應親自上陣指揮。
然而,諸葛亮卻對馬謖過度信任,讓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擔任主帥,去鎮守街亭這一戰略要地。最終,馬謖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街亭失守,蜀國也因此失去了許多城池,北伐大業功虧一簣。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得揮淚斬馬謖。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識人方面存在嚴重不足,用人也未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三、《隆中對》有誤
毛主席研讀三國歷史后,認為諸葛亮最初為劉備制定的《隆中對》戰略,從一開始就存在問題。蜀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這也為日后蜀國向外發展增加了極大難度。北伐路途遙遠,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糧草運輸成為一大難題。每次北伐,大軍還未抵達中原,糧草便已消耗殆盡。
雖然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用于運輸糧草,但漫長的北伐之路,猶如一道難以跨越的天塹橫亙在蜀漢面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提出,占據荊州和益州兩地后,派遣兩位上將分別鎮守。待時機成熟,便可兵分兩路,長驅直入征討中原。一路攻打宛、洛等地,益州的軍隊則直取秦川等地。諸葛亮對自己的這一戰略安排頗為滿意。
然而,毛主席卻一針見血地指出,蜀國兵力本就不及魏、吳兩國,在這種情況下,還分散大量兵馬和兩位上將分別駐守荊州和益州,導致蜀國幾乎無將才可用。到了三國后期,除了魏國人才濟濟,吳、蜀兩國都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如此肆意地分散兵力,蜀國又怎能不敗呢?
毛主席的軍事指揮才能堪稱卓越,在抗戰時期,他強調游擊戰術,旨在讓我軍保存實力、積攢力量;解放戰爭時期,他主張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殲滅敵人,這都是毛主席從紅軍時期開始,在長期實戰中積累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從一開始,《隆中對》的戰略方向和目標就出現了偏差。在中國歷史上,從南向北征伐統一全國,本就困難重重,從古至今,唯有朱元璋這一位雄主成功實現了這一壯舉。北伐戰爭面臨諸多艱難險阻,而諸葛亮卻讓毫無領兵經驗的馬謖獨自迎戰曹魏名將張郃,結果馬謖戰敗,導致戰局急轉直下。
當初馬謖被困街亭時,若諸葛亮能夠及時派兵救援,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然而,他錯失了這個關鍵機會。此后,諸葛亮每次作戰都親力親為,試圖力挽狂瀾,但無奈敗局已定,回天乏術。
結語
毛主席對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能力并不十分看好。他認為,諸葛亮本質上更像是一位出色的國家后勤管理人員,只是迫于當時復雜的局勢,才不得不走上前線指揮作戰。不過,毛主席對諸葛亮治理國家的能力卻極為欣賞,諸葛亮能夠成功收復孟獲,足見其謀略過人,而且他還善于發明創造,在多個領域都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堪稱全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