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什么顏色的?” 這是孩子們充滿好奇,常常提出的問題。每當這時,大人們往往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天空是藍色的呀!”
但是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呢?當孩子緊接著拋出這個問題,許多人就不知如何作答了。
有人或許會說,這很簡單,因為大海是藍色的,大海把藍色反射到了天上,所以天空是藍色;也有人認為,天空呈現藍色,是因為氧氣是藍色的。但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
當陰云密布,我們看不到藍天;到了深夜,天空一片漆黑。
這都是因為沒有陽光。只有陽光穿過大氣層時,我們才能看見湛藍的天空。由此可見,天空的顏色與太陽光息息相關。
那么,太陽光是什么顏色的?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認為太陽光是黃色或橙色。但實際上,在人類眼中,太陽光是白色的。
科學家指出,太陽本身并不發射白色光,太陽光之所以看起來是白色,是太陽發出的所有可見光頻率混合的結果。讓陽光穿過三棱鏡,白色光就會散射開來,形成赤、橙、黃、綠、青、藍的七彩光帶。
當陽光穿過玻璃、水或空氣等透明介質時,不同頻率和波長的光,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折射。這樣一來,原本混合在一起的光波就能被區分開來,我們也就看到了太陽光原本的部分顏色。為什么是部分顏色呢?
陽光是太陽發射出的電磁波,其波長范圍極為廣泛。除了肉眼可見的部分,陽光還包含 γ 射線、X 射線、紫外線、紅外線、微波,以及波長更長的無線電波。在整個光譜中,人眼能感知的可見光波,僅占很小一部分。
地球的大氣層中充滿了各種氣體分子,其中氮氣約占 78%,氧氣約占 21%。當光照射到這些氣體分子上時,電磁波會使氣體分子中的帶電粒子產生振蕩。振蕩的電荷會產生與入射太陽光頻率相同的電磁輻射,且這些由氣體分子發出的電磁輻射,會向各個方向散布,這就是光散射現象。
空氣分子對不同光的散射能力存在差異。在可見光光譜中,紫色和藍色光的波長更短,頻率更快。藍色光能使空氣分子中的帶電粒子振蕩頻率更高,產生的散射光也就更多,所以藍色光比紅色光散射得更強烈。光波在空氣中的散射強度,與光頻率的四次方成正比。
像黃光、紅光等波長較長的光波,更容易穿過大氣層。
微波和無線電波由于波長很長,幾乎能不受阻擋地在空氣中傳播。藍色和紫色光波在大氣層中的散射概率,比紅色光高出 9 倍以上,它們更容易被散射開來。因此,當太陽高懸時,我們看到的藍色天空,是空氣散射藍色、綠色及少量其他顏色太陽光的結果。
既然波長短的光更容易被空氣散射,為什么我們看不到紫色光呢?
這是因為紫色光在很高的高空就率先被散射,能到達地面的紫色光波很少。同時,人眼球視網膜的光感受細胞,對紫色光不敏感,這些光更容易被感知為更深的藍色。
天空并非總是藍色。
清晨和黃昏時,太陽角度很低,地平線附近的天空會呈現出絢麗的橙紅色。此時,陽光在到達我們眼睛之前,需要穿過更厚的大氣層,所以我們能看到鮮艷的霞光。那些波長更短的光,無法穿透如此厚的空氣,在高空就被散射掉了,因而頭頂上方的天空呈現靛藍色。
地球被稱作藍色星球,從太空看,地球呈現藍色,這是因為大氣層反射藍光嗎?
事實上,從太空看地球,大氣層反射的藍光極少。我們看到地球是藍色,主要是海洋反射太陽光線的緣故。地球表面 70% 以上被海洋覆蓋,陽光中的藍色光波在海水中傳播的距離最長,其他顏色的光則被海水吸收。
所以,大海看上去是藍色的。大海將藍色光反射到太空,我們便看到了藍色的地球。要是地球表面沒有大海,它也就不會是藍色星球了。
綜上所述,天空之所以是藍色,首先與太陽光的光譜組成有關。
白色的太陽光,由多種不同波長、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當這些光線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散射。
地球的空氣分子,對波長更短的藍色和紫色光散射率更高,其他顏色的可見光更容易穿過。加上人眼對紫色不敏感,因此,當陽光照射大氣層時,我們看到的天空呈現藍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