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家涉足之前,宇宙的誕生與存在問題,一直是哲學領域熱議的話題。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經》中提出:“無,名天地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又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從 “有” 中誕生,而 “有” 又源自 “無”。這里的 “無”,指的是 “道”,即蘊含陰陽二氣的自然規律。
與此同時,西方世界的學者們大多秉持 “神創論”,認為宇宙原本一片虛空,是 “上帝” 依照自身意志創造了時空。
當有人質疑 “神” 從何而來、身處何方時,他們便以 “神超越自然存在” 回應,堵住了質疑者的追問。
天文學家的加入,為宇宙演化的討論帶來了新的視角。
他們通過觀測天體運動規律,運用數學和物理學原理,對宇宙展開研究。從早期的地心說、日心說,到后來的各種宇宙學說,無一不是數學推導與物理經驗總結的成果。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哈勃對遙遠星系紅移現象的發現,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問世,都經過了復雜的數學計算與現有理論的驗證,因而得到了科學界和公眾的廣泛認可。
然而,時至今日,神學家、哲學家和天文學家,都未能完美解答關于宇宙的終極問題:宇宙為何存在?它究竟是什么模樣?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方?
哲學家們對宇宙的觀點,也是眾說紛紜。
部分學者認為,宇宙無始無終、無限延伸,人類只是這無限宇宙中的有限個體;而另一些學者則通過推理指出,有限個體難以構成無限整體,所以宇宙是有限的。
可如此一來,有限之外又是什么?若有限宇宙之外并非宇宙,這又與宇宙的定義自相矛盾。就好比,當有人站在宇宙邊界向外扔石頭,石頭會飛向何處?
科學家通過觀測星系紅移和微波背景輻射現象,得出星系彼此遠離的結論,并進一步推測,宇宙曾經是一個無限致密的奇點。在 130 多億年前,這個奇點發生爆炸,進而形成了如今的宇宙。但 “大爆炸” 之前是怎樣的?
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那時時空并不存在。
神學家對 “大爆炸” 理論頗為歡迎,因為奇點爆炸需要觸發條件,在宇宙僅有奇點的假設下,他們認為唯有超自然的 “神” 才能充當這一觸發因素。
況且,一個 “沒有時間和空間” 的點發生爆炸,遠遠超出了常人的認知范圍,讓人驚嘆之余,難以深入理解。
盡管老子提出 “無,名天地之始也”,但緊接著的 “有,名萬物之母”,明確肯定了宇宙的物質性。他所說的 “無”,實際上是指宇宙運行所遵循的陰陽融合規律。
宇宙為何存在:宇宙是我們所處空間、空間內物質以及時間的集合。從廣義上講,宇宙是客觀存在,不依賴于人類的主觀意志。無論人類是否觀測,它都始終存在。
宇宙是什么模樣:宇宙廣袤無垠,沒有特定形狀。其中包含各種星球、塵埃、輻射,以及人類尚未感知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由于人類只能依據有限的感知去推斷無限的宇宙,許多人因此否定宇宙的無限性。這固然符合科學可驗證的要求,但就如同 “盲人摸象” 一般,人類憑借有限的認知去認識浩瀚宇宙,難免存在片面性。
宇宙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處:宇宙永恒存在,既無開端,也不會終結。“大爆炸” 理論至今仍是科學假說,存在諸多有待解答的關鍵問題。
例如,光子是否真的沒有質量?光速是否真的是宇宙中最快且恒定不變的速度?倘若遙遠星光在抵達地球前發生散射,那么現有的物理理論都需修正,紅移現象也就無法作為星系遠離的證據。
此外,天體物理學家發現,許多星系的旋轉速度與質量關系,違背了萬有引力定律,這表明星系中可能存在大量暗物質。這些暗物質是否會對天體運行規律產生影響?既然人類對宇宙的觀測存在局限性,又怎能僅憑有限的觀測,否定宇宙的無限性?
就像超新星爆炸產生星云和新恒星,站在其中一顆恒星上觀測,會發現塵埃和星球都在遠離。但據此就認為銀河系也在以同樣速度膨脹,顯然荒謬。同樣,以可觀測宇宙中部分星系的運動規律,來推斷整個宇宙的演化,無疑也是 “盲人摸象”。
宇宙是客觀且永恒存在的,既無誕生之日,也不會因湮滅或 “大收縮” 而消亡。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僅僅是整個宇宙的極小部分,不能以偏概全。
宇宙為何存在?因為它一直都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