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東西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
尤其是在買車這件事兒上,我一直認為多一個配置就多一份成本,傳統(tǒng)的燃油車時代,我們建議買車的標(biāo)準(zhǔn),是按照自己需要的動力、需要的配置來消費。
比如說,我不建議買動力太強的車,主要是市區(qū)根本用不到,也不建議買頂配車型,配置是冗余的,從買到賣可能都用不了幾次,但這些都是成本。
電動化時代,同樣是這樣。
尤其是目前各家企業(yè)炒的火熱的“全民智駕”,更是有強烈的疑問:
1、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所謂的“智駕”。
顯然是不,所有的配置都應(yīng)該建立在能用、好用,并且安全的基礎(chǔ)上,但所謂的“智駕”,其實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好用的問題。
主要體現(xiàn)在突然需要接管,對距離判斷失誤等問題,這導(dǎo)致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在“智駕”過程中依然存在撞車、事故的風(fēng)險。
所以很多企業(yè)一邊宣傳自己的“智駕”很厲害,一邊又說開車需要全神貫注。
這其實就是在打“智駕”的擦邊球,又在為事故之后找一個甩鍋的理由,尤其是工薪階層買到的10萬級電車,“智駕”體驗感都不好。
好的“智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軟硬件投入,不是說這個東西不好用,而是說10萬級產(chǎn)品的“智駕”,沒有大量的投入,用起來真的累。
2、工薪階層,其實本身也不需要智駕。
很多人錯誤的理解“智駕”對于用戶的意義,如果天天上高速,如果天天換場景,那就不叫工薪階層了,大多數(shù)工薪階層都是AB固定兩點出行。
且,每天的出行強度絕對在20公里以內(nèi),大多數(shù)都在鄉(xiāng)鎮(zhèn)、市區(qū)道路行駛。
國內(nèi)絕大多數(shù)都是三四線城市,這些小城市電瓶車亂竄、路況條件復(fù)雜,工薪階層能買得起的新能源車,應(yīng)付這種復(fù)雜路況的“智駕”,基本上都要歇菜。
而且,所謂的“智駕”雖然不好用,但都是有成本的,比如說多的幾個雷達、攝像頭,成本至少幾千元一套,如果不好用,既增加了購買成本,后期的維護成本還要增加。
這對工薪階層反而是一種壓力。
工薪階層最需要的是什么?主要是經(jīng)濟、耐用、舒服,這三個核心指標(biāo)不能丟,所謂的“智駕”都是包裝出來的噱頭。
似乎在面對消費者時,沒有“智駕”的賣點就賣不動車。
更多的消費者其實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靠的品牌、穩(wěn)定的服務(wù)、不錯的價格、優(yōu)秀的質(zhì)量,這是在入侵10萬級市場時,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智駕”在更多層面是一種附加分,有了更好,但如果沒有,消費者也能接受。
回退一步來看乘用車市場最熱門的幾款車型,即便是Model Y(參數(shù)丨圖片)這種高價位車型,也不是靠所謂的“智駕”走量的,更別說價格低的海鷗、元PLUS、宏光MINI EV,以及朗逸、軒逸、星瑞等車型。
別說“智駕”,連智能都做的不是特別好,但為什么消費者還是用行動支持?不就是因為這些車型在其它方面達到了消費者最需要的高度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