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肥胖問題日益凸顯,國家衛健委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各地紛紛將體重管理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目前,浦東新區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依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社區體重管理門診服務。在首家社區“體重管理門診”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將逐步實現各類人群全覆蓋。同時,將社區體重管理門診服務延伸至分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功能社區以及居民家庭等多類場景,努力讓浦東居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便利、優質、可及的體重管理服務。
試點推進,開設健康體重管理門診
“原本以為只是胖了,去了才知道是病了!”“85后”曹先生每周騎行40公里,僅僅停了三個月,肚子就大了一大圈。看見新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開了“體重管理門診”,便去“試試”,結果才發現自己已經是高尿酸、高血脂。
新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重管理門診”負責人、全科醫師李淵告訴記者,在社區看病都按社區標準收費,經專家診斷適合通過藥物減肥、降糖的,比如司美格魯肽,在診斷為“肥胖癥”的情況下,在社區也能買到,而且一樣能進醫保。不過,是否是肥胖癥,并不是看體重,而是主要看BMI指數,BMI超過28才能診斷為肥胖癥。
作為浦東首個試點,今年2月開始,新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周四上午開設“健康體重管理門診”。記者了解到,社區體重管理門診服務包括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出具體重管理報告、進行體重管理科普教育以及異常體重對象入組規范化評估與干預等服務。
3月底,新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了首場“體重管理門診”公開課。上午是專題培訓,下午開展沉浸式的現場演示,課堂展示了初診和復診兩個情景——初診由社區負責,進入診室,全科醫師+營養師+康復運動師“三師會診”;復診增加了曙光醫院、東方醫院、浦東醫院的專家,在初診檢查結果的基礎上,在專家指導下開出“減重處方”。
東方醫院晏群醫師表示:“肥胖是很多疾病的溫床,涉及非常復雜的專業知識,如何診斷,如何對癥下藥,正好體現醫聯體在社區的作用。”社區初診,將患者首診前移;專家復診,保證診療質量,同時提升基層能力,達到“1+1+1>3”的效果,讓患者減肥成功等于健康管理成功。
各類人群全覆蓋,體重管理延伸進家庭
今年2月底,惠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托浦東醫院運動醫學院士團隊,開設了“體重管理門診”,形成醫聯體內體重管理模式。隨著體重管理服務逐漸成熟,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結合各自特色服務,打造社區體重管理服務“一院一特色”,探索中西醫結合體重管理、同伴支持互助、社會協同促進等特色的社區體重管理服務新模式。
在各類人群全覆蓋方面,浦東新區社區體重管理將分層分類開展,逐步覆蓋全部簽約人群。根據體重指數(即BMI)將簽約家庭醫生的成年居民分為體重過輕人員、正常體重人員、超重人員和肥胖人員,分層開展社區體重管理服務,分類進行干預指導,以適應不同特定人群的體重健康需要。
對于正常體重人群實施“1+1+4”模式(即1份電子健康檔案、1次年度評估報告、4次科普教育);對于入組管理的體重異常人群,年初制定1份體重管理計劃,并根據體重評估情況開展入組規范化體重管理評估與干預服務。
據悉,浦東新區即將推出實景化體重管理功能專區——“浦衛輕體薈”。具體而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因地制宜在服務轄區內設立“浦衛輕體薈”,由家庭醫生體重管理團隊深度參與指導,開展專業領航、形式多樣的體重管理小組活動。包括“輕動匯”:開具個性化運動處方,定期指導開展健身操、八段錦、慢跑等運動課程;“輕膳坊”:根據人群特點指導營養配餐及制定健康菜譜,引導居民科學配餐;“輕講堂”:通過面對面小班課程,提升居民自我監測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記者從新區衛健委了解到,浦東新區各社區已儲備具備運動處方咨詢相關資歷人員54名,今年還將繼續開展運動處方專項培訓。同時,依托醫聯體,上下聯動保證體重管理更專業。各區域醫聯體牽頭醫院積極安排內分泌科、康復科、營養科等相關專家對社區體重管理門診進行帶教指導、下沉支持和人員培訓,為社區體重管理門診上轉簽約居民提供“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服務,全周期、多方位、多層次保障居民體重健康。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