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受自有文化熏染,人們身在其中,難以識得其真面目。直到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文化與西方發生激烈碰撞,中國知識分子面對亡國的危機,才開始審視自身文化、追趕現代文明。
100多年來,雖有嚴復、梁啟超、胡適、梁漱溟、張君勱等大學者為文化事業耗盡心血。但絕大多數國人的態度,依然是憑直覺發表宏大敘事,要么極力貶低,要么排外自大,極少有人能夠從社會化、建構化的文化現象中發現真問題,做出科學、謹慎的研究。
直到集大成的思想家殷海光出現。
他曾痛批中國文化,主張“全盤西化”,但經思想學術沉淀后,又顛覆舊有認知,留下一部用科學方法論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中國文化的展望》,被金耀基、林毓生等學者譽為“中國文化研究的里程碑”。在書中他帶來了以下六點認知:
一
超前的世界視野和現代意識
很多中國知識分子將西方文化視為“文化侵略”,只看見“中西文化一對一的沖突”,看不見”西方與其他文化一對多的沖突”。殷海光指出,除了落后導致的危機感,更大的原因是視野狹窄、認知局限。
為此,他引經據典,用超前的世界視野和現代意識幫助國人厘清“中西文化沖突”的本質。他認為,西方文化的擴散,表面上看是西方的勝利,事實上,這是世界“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必經演化過程。
二
跨學科的研究方法
對于文化研究,方法論是最重要、最基礎的工具。而全世界至今沒有統一的“文化科學”,以至五四以來的文化爭論,大都充斥著個人直覺,少有科學事實。
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中,殷海光用邏輯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精神分析學等理論為基礎,摒棄憑空想象和學科偏見,用一套“跨學科方法論”,厘清了”中國文化“的來龍去脈,特別區分了“應然”和“實然。
三
以現代邏輯分析為主導
任何現代科學,都應建立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然而大多中國學者談到社會現象,總是大而化之,無視邏輯。
殷海光最早看清了這一點,他寫出的《邏輯新引》,至今仍是兩岸邏輯學的經典教材。而他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中,更是以現代邏輯分析訓練為主導,建立起一個中國文化的分析模型。比如,他花費一章的篇幅,列出了164個“文化”的定義。
四
知識淵博、洞察深刻
談中國不談外國,就失之偏頗;談文化卻不知信仰,就是隔靴搔癢。殷海光閱讀廣泛,貫通中西,書中引用扎實,對各國文化信手拈來。
他在研究義和團、五四運動等大事件時,不僅客觀陳述了真相,更是道出文化沖突的本質是受“本土運動”、“我族中心主義”、“孔制的崩潰”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這種不偏不倚的洞察,不僅需要學術良心,更需道德勇氣。
五
知識分子的成熟思考
一百多年來,由于“群體情緒”、“傳統跟隨”和“心理偏執”三種迷霧的影響,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的態度總陷入情緒化的思潮中,要么一昧遵循“祖宗之法”、要么一昧主張“全盤西化”。
殷海光早年也曾痛批中國文化,主張徹底摒棄傳統。但到了晚年,他卻以大量的事實指出,“合理保守舊事物,恰恰是進步求新的動力;社會文化的發展有連續性,我們不能從沙漠上建起新的綠洲,傳統也不可能一掃而空。”
因此,他對中國文化的態度轉變,不是情緒或時政導致,而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誠實和謙卑。
六
對烏托邦根本有力的批判
很多以啟蒙者自居的人,把現代化的希望寄托于烏托邦主義。殷海光最早翻譯了哈耶克埋葬烏托邦的名作《通往奴役之路》,為傳統中國普及了自由主義的觀念和思想。
《中國文化的展望》對形形色色的烏托邦,做出了深刻有力的批判,在中國知識分子陷入失落、迷惘的當下,本書在傳統文化的殘基上,提供了重建材料,成為第一部系統化、理性化研究中國文化的巨著。
不幸的是,自2017年開始,本書一直處于絕版狀態。先知書店深知其價值,按照典藏版標準裝幀設計,將其復活。還獲得殷海光先生的學生,著名哲學家陳鼓應老師授權,收錄其萬字長文作為導讀;此外增補了殷海光先生兩篇重磅文章,新增內容近3萬字。
歷史學家許倬云曾評價說:“本書見解精辟,分析徹底,行文極稱雄辯,值得關切中國命運的人好好讀,好好想。”
著名學者金耀基先生也曾說:“這是一本具有認知意義的好書,更是討論中國問題的里程碑,它彰顯了一個偉大的知識分子追求中國現代化的學術良心與道德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