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周末,送孩子上籃球課,碰到這樣一幕。
教室門口圍滿了爸爸媽媽,大家交流各自孩子的表現,氣氛好不熱鬧。
有的媽媽說:孩子比較自律,課程從不落下,回家完成作業后,還會在小區里練習投籃。
語氣里有掩飾不住的自豪和驕傲。
有的媽媽卻愁眉不展:孩子只知道瞎玩,每天不學習,考試成績在班級墊底,籃球也打得不好,真的很丟人……
耷拉的嘴角配上唉聲嘆氣,顯得十分沮喪。
教室內的孩子們正在熱氣騰騰地打球,張揚活力,強身健體;
而一扇門之隔的爸爸媽媽們,因為孩子的行為優劣牽扯到了自己的面子大小,可謂神態各異。
孩子的表現,藏著父母的面子。
孩子要是學習好、表現佳,父母就喜笑顏開。反之,則是唉聲嘆氣,焦慮值爆表。
那么,面對父母的反應,孩子的真實感受是怎樣的?他們愿意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嗎?
臺灣短劇《茉莉的最后一天》里,高中生茉莉的經歷很有代表性。
媽媽對女兒茉莉抱有很高的期望,要求她每次考試必須考第一,以此給自己爭氣,否則就是一頓打罵。
茉莉害怕挨揍,拼命努力取得了好成績,換來的卻是媽媽的冷嘲熱諷:
要不是我逼你,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你別太得意了,小心下次考試就會掉下去。
茉莉內心壓力很大,通過寫小說來排遣苦悶,媽媽又指責她在傷春悲秋。
茉莉說出想報考文學系的想法,媽媽一口拒絕,認為她沒出息、沒前途。
16歲的茉莉,感覺自己的生命被媽媽的“面子”緊緊裹挾,越來越窒息。
當她從高樓一躍而下,媽媽這才后悔莫及。
另一位網友的經歷,更令人唏噓。
高考結束后,他的成績并不理想,媽媽為了在家族群維護面子,居然發了一張偽造的哈佛大學錄取書。
母親獲得了片刻的虛榮,孩子失去了寶貴的自尊。
如果扒開父母的面子,會發現它更像一座隱秘的牢籠,外表看上去光彩奪目,里面卻盛滿了孩子的眼淚和心碎。
或許,有的父母會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怎么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不過是在過年時要求孩子當眾表演一下才藝,用得著那么脆弱嗎?
不過是希望他考個好名次,將來考個好大學,用得著那么排斥嗎?
是啊,聽上去并不難啊,但千萬別忘了,這只是站在父母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的。
將雙腳放進孩子小小的鞋子里,你就會發現,那種身不由己的感受,和無處隱藏的尷尬,會灼傷孩子嬌嫩的面頰,打碎他們本不堅固的自信啊。
兒童教育心理專家海藍博士說過:
當父母把面子看得過重,用這件事來驅壓孩子的時候,孩子并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們只會感到壓力,隨之產生很多的抑郁、焦慮、憤怒情緒。
孩子用壓抑自己的方式來討好父母,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不愛自己。
或是自尊受損,因為未達到父母的高期望而產生深深的自卑。
或是情感受傷,不愿袒露自己的想法,繼而和父母產生信任危機,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淡疏離。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令人遺憾和嘆息。
這段時間,餃子導演可謂是話題中心。
他執導的《哪吒》系列電影的票房突破百億大關,也讓國際社會看到我國動畫電影的巨大能量。
提到成長歷程,餃子導演說,最想感謝的是母親。
他不是動漫科班出身,也沒有動畫基礎,憑著一腔熱愛和勤奮刻苦的態度,自學各類軟件、琢磨電影藝術,吃了很多苦。
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里,沒有一分錢收入,只能咬牙堅持畫畫,嚴苛控制每一包泡面的支出。
換做一般父母,看到兒子大學畢業了還在家待業,可能會覺得沒面子、很焦慮,忍不住連罵帶踹地催兒子找個務實的工作。
然而,餃子導演的母親卻沒說任何喪氣話,也沒有一句指責,而是始終尊重兒子的選擇,并拿出自己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支持兒子繼續追求夢想。
當電影取得巨大成功后,餃子導演動情地說:
母親對他的支持就像哪吒腳下的風火輪,推動著他前進。
他也將母親的深愛和溫暖,融入到了電影《哪吒》的殷夫人身上。
殷夫人不在乎哪吒是仙是魔,只是用滿腔的柔軟去擁抱哪吒,用空余的時間陪伴哪吒,引導他看淡偏見,學習真本領,為民眾造福。
她用實際行動告訴哪吒:
無論你是什么樣子,娘都愛你。
正是有了這份兜底和托舉,哪吒才能逆天改命,創造奇跡。
從餃子母親和殷夫人身上,我看到了心理學家李雪在《有限責任家庭》中提到的,“結實的父母”的具象化。
所謂不結實的父母,就是父母的生命狀態不結實,通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能量過低,無法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一點小事就能引爆神經,從而否定孩子、也傷害自己。
受到不結實的父母的影響,這類孩子往往會活得謹小慎微,缺乏主見和毅力。
相反,結實的父母能夠接受沖突,也能接受和解。
他們自身情緒穩定、充滿能量,能百分百接納孩子,無條件愛孩子。
無論孩子呈現什么樣的狀態,他們的愛和期待都不會改變。
受到結實的父母的影響,孩子通常會充滿創造力,愿意做自己,敢于接受挑戰,也能協商和妥協,迸發出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李雪在《有限責任家庭》中指出:
好的父母與不好的父母,核心區別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父母想象中的人。
深表贊同。
越來越發現,父母不要臉,孩子才有幸福感。
不要臉,并不是不要尊嚴,而是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面子,放下內心不切實際的期待,真正尊重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的獨特,引導孩子向上成長。
具體來說,父母可以從三個“放下”開始。
①放下虛榮,關注孩子的感受
看到一段特別暖心的視頻。
女兒考了倒數第八,父親參加家長會,回家后非但沒責怪女兒,還準備了漢堡作為獎勵。
他對女兒說:你上次考了倒數第三,這次倒數第八,進步值得獎勵。
妻子擔心他這樣會慣壞女兒,他說:女兒沒有功勞還有苦勞,沒有苦勞還有辛勞啊。
在這位父親看來,考第一固然很好,考不了也不能否定女兒的努力。
不得不說,這位父親充滿了教育的智慧。
與其粗暴責罵,不如溫柔鼓勵。
與其指責過失,不如傾注希冀。
從每一個細節之處看到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進步,孩子就能重拾自信,昂揚向上。
②放下攀比,看到孩子的獨特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奔赴父母的愛而來。
有的喜歡運動,有的擅長數學,有的癡迷畫畫,渴望成為一名漫畫家,就像餃子導演一樣。
如果我們非要用一個固定的“優秀”標準來框定他們,不僅會剝奪他們的成長可能性,也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
有句話說得很好:
當我們真正地愛孩子,便不再渴望孩子成為我們理想的樣子。
不用他人的“長”來嘲笑孩子的“短”,讓孩子失去眼里的光芒。
而是允許他們去探索,去試錯,去追逐,去奔往自己想去的方向。
如此,孩子就能活得舒展,笑容明亮。
③放下期待,接納孩子的平凡
如果有一天,孩子注定平凡,你能否接受?
臺灣作家吳念真的經歷,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兒子數學成績很差,看到他拿回來的成績單,母親十分生氣。
吳念真卻內心平靜,他安慰妻子:我的數學不好,你的大學聯考也才考了十分,所以,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
妻子隨之釋懷,兒子也卸下心理壓力。
心理學指出,很多焦慮都是由于過高的期待帶來的。
期待孩子光耀門楣,期待孩子飛黃騰達,期待孩子處處卓越。
但其實,最開始,我們期待的,不過是一個健康的寶寶平安降生,不是嗎?
最后,想分享給大家一段話:
我們要做結實的父母,還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他的世界里是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體驗,而不是夾雜著我們的期望,我們的面子,我們的故事。 他是獨立且自由的生命。
點個,愿每位父母都能守住生命能量,活得結實敞亮。
愿每個孩子都能自在奔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迎著陽光蓬勃成長。
作者 | 許小貓,公眾號:奇思妙想許小貓(ID:xvxiaomao2018)。
主播 | 絳染 ,電臺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