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在大多數中年男人心里,對他重要的人是怎么樣排名的?”
有個高贊回答這樣說:
自己第一,父母第二,孩子第三,兄弟姐妹第四,朋友第五,阿貓阿狗第六……老婆最后。
人到中年,往往會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房貸、職場的打拼上。
殊不知,真正的中年危機并非那些外在的經濟壓力和工作的煩惱,而是已過半生,卻分不清遠近親疏。
人到中年,最大的清醒,就是別拿老婆當外人。
人到中年,早已經習慣了妻子的照顧,視她的付出為“理所當然”。
很多人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不知不覺會把海誓山盟的伴侶當成“外人”。
曾經最親密的人,漸漸活成了‘合租室友’。
中年夫妻最大的遺憾,不是無愛,而是把愛人當成了外人。
朋友小麥是護士,經常加班回家,廚房里都是冷鍋冷灶,老公卻躺沙發上笑嘻嘻地和別人聊天。
兩人共處一室,自己卻像一個外人,空氣里都彌漫著一種說不出的疏離感。
小麥無奈地自嘲:
我老公對快遞員的謝謝都比對我多,畢竟快遞能給他帶來快樂,而我只能帶來賬單。
看似是一句玩笑話,可背后卻滿是心酸。
當妻子成了“外人”,家便成了冰窖。
大家總以為丈夫是一個家的支柱,其實妻子才是。
那些守不住妻子的男人,再大的事業也會崩塌。
妻子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也是一個家庭的基石。
著名作家莫言和妻子杜勤蘭就是很好的榜樣,莫言成名之后,依舊將自己辛苦所得的稿費全數交給妻子。
并且他還公開表示:
我的成功不在寫作,而在有個永遠支持我的家。
他從未因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看輕妻子,始終把妻子當作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內人”。
每一個光鮮亮麗的中年男人背后,都有一個任勞任怨的妻子穩固在后方。
就像網友留言:
中年男人的頂級奢侈品,不是豪車名表,而是回家推開門,妻子眼里的光還沒熄滅。
人到中年才知道,跟誰親都不如跟老婆親。
因為妻子,這平淡的日子才會充滿煙火氣。
人到中年,不免會遇到各種困境。
工作的瓶頸、父母的健康問題以及孩子的教育,都會讓你力不從心。
這個時候,有部分中年男性會存在一種“防御性傲慢”的心理,他們用冷漠偽裝出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
明明是兩個人的并肩作戰,他非要一個人孤軍奮戰。
微博上一位網友分享的親身經歷,她和丈夫結婚多年,本以為日子過得還算幸福安穩。
直到有一次,丈夫突然重病急需用錢,妻子不僅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存款,還到處借錢。
年入百萬的丈夫這才說出實情,一直將自己的收入悄悄轉入私密賬戶,平日里卻對她謊稱“月薪五千”。
她在危難時傾盡所有去救丈夫,卻像外人一樣被排除在外,從未真正知曉家里的經濟狀況。
那一刻,多年的信任瞬間崩塌,最終這段婚姻也走向了破裂的結局。
很多人把伴侶當外人,忘了妻子是困境中最堅實的后盾,也是黑暗中陪我們前行的明燈。
妻子,是一個男人最后的底牌。
一個男人哪怕一無所有,只要還有一個愿意陪伴他的妻子,他就是富有的。
最近爆火的胖東來商業集團的董事長于東來,曾多次公開表示,妻子馬麗是他困境中最堅實的依靠。
早年,于東來創業之路坎坷崎嶇。
周圍質疑聲不斷時,是妻子馬麗始終堅定地站在他身邊,讓他決心再次出發。
1998年,一場惡意縱火讓胖東來的心血付之一炬,遭受沉重打擊的他甚至一度想要放棄生命。
在這至暗時刻,馬麗用愛和鼓勵讓他重新振作,重建商業版圖,自己則繼續做于東來的后盾。
正如一句話:
在人生旅途中,最珍貴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那個在風雨中和你一同撐傘的人。
中年夫妻,或許少了一份浪漫和激情,卻多了一份并肩作戰的托舉力量。
一個愿意與你一起并肩作戰的妻子,就是人生旅途中最堅實的支撐。
前不久我帶著女兒去醫院看望公公,女兒一進來就嘰嘰喳喳地講幼兒園里好玩的事兒。
先生幫忙打水、跑腿,婆婆帶著熬好的營養湯,一口一口耐心地喂著,把公公照顧地無微不至。
同病房里住著的老人家看著我們這邊熱熱鬧鬧,眼神里透著股說不出的落寞。
后來熟悉了,才聽老人說年輕那會不懂事,家對他來說,就像個可有可無的地方,經常十天半月都不回去一趟。
有一次,妻子生重病他也沒有回去,從那以后,妻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對他不再有期待,一門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慢慢長大,和他也越來越生分。
如今老頭躺在病床上,想著要是時光能倒流,自己當初一定不會那么混賬了。
人到中年,但凡生過一次大病,就能看清楚枕邊人。
人生越往后走,才發現,唯有妻子是陪你到終點的人。
國學大師季羨林和妻子彭德華是包辦婚姻,彭德華只念過小學,與才高八斗的季羨林幾乎沒有共同語言。
起初季羨林對這段婚姻雖然沒有太多期待,卻還是把妻子當成家人一樣對待。
隨著歲月流逝,季羨林步入暮年,身體狀況開始變差,時常生病。
彭德華一直守在他身邊,每天早早起床,熬煮小米粥時必用紫砂罐,因記得丈夫曾說“陶器煨粥最養脾胃”。
平時,妻子也依照他的口味準備清淡又營養的飯菜,督促他按時服藥、休息。
閑暇時,兩人就坐在院子里,雖話語不多,只是靜靜地享受著相伴的時光,可那份默契與安心卻在空氣中流淌。
季羨林在《病榻雜記》中寫道:
每當我從昏迷中醒來,總能看見她佝僂著背,就著走廊的燈光縫補我的舊布衫。那團模糊的光暈,竟比未名湖的月色更讓我心安。
妻子去世后,季羨林將她的梳妝匣擺在案頭,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
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
季羨林從不把妻子當外人,一生對妻子一生的認可與敬重,妻子也成為他后半生最沉靜溫暖的港灣。
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
暮年病榻前的相互扶持,恰似《詩經》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樸素的注腳。
你對妻子的態度,就是你后半生的結局。
所有暮年時的守護,都是中年時的珍惜。
中年夫妻的體面,不是假裝恩愛,而是敢把后背交給對方。
在外面的世界里,我們可能會為了利益去權衡、去爭取。
真正好的婚姻,到了中年,不需要刻意去秀恩愛,而是彼此之間有著絕對的信任。
人到中年,可以嘗試回到家,面對自己的愛人,就應該把她當作最珍貴的“內人”去呵護。
1、重建“戰友意識”。
中國社科院調查顯示,75%的婚姻矛盾源于“單方面決策”,而共同規劃家庭目標的夫妻離婚率低42%。
把妻子當做組隊闖關的戰友,才能收獲婚姻的長久幸福。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妻子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保持“對外人”的用心。
妻子不是外人,我們卻可以像維護客戶關系一樣維護婚姻。
比如定期約會、準備小驚喜,還可以學習“情感回應”技巧,比如“傾聽時放下手機”,用心去感受妻子的喜怒哀樂。
用心對待妻子,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夫妻之間始終保持著新鮮感和甜蜜感,婚姻生活不再平淡乏味。
3、激活共同成長目標
社會學家李銀河提出“婚姻合伙人”概念——
夫妻應是利益、情感、成長的“三重共同體”,缺一不可。
婚姻是兩個人共同面對這個世界的修行,需要兩個人共同成長和經營。
婚姻不是合伙開公司,而是共同養育一個叫“家”的生命。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婚姻的幸福并不完全建立在顯赫的身份和財產上,卻建立在互相尊敬上。
男人一定要尊重自己的伴侶,老婆比所有的關系都重要,誰親也不如老婆親,能陪你到老的只有你的老婆。
不把老婆當外人,是一個中年男人最清醒的選擇。
中年不是愛的終點,而是另一種開始。
從今天起,請把那個為你洗手作羹湯的人,重新請回生命中央。
作者 | 蘇沫,十點讀書簽約作者。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簽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