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爪翻子拳傳人姚鐵山
姚鐵山出生于河北省雄縣(今雄安新區)武術世家,自幼受家族尚武傳統熏陶。其祖父姚建華是近代著名武術家,曾任宋哲元二十九軍武術教官。父親姚子明亦為武術傳人。姚鐵山自幼隨祖父姚建華與父親姚子明系統學習家傳絕技——鷹爪翻子拳,奠定了扎實的武術根基。雄縣是鷹爪翻子拳發源地,有濃厚的尚武風氣。地域和家族武學傳承的雙重影響,塑造了姚鐵山堅韌剛毅的武者品格。
姚鐵山在繼承家學基礎上,又師從程派高氏八卦掌名家秦韻起、馬克峰,研習八卦掌技法,使其武術體系突破單一流派限制,融匯鷹爪翻子拳的擒拿技擊、八卦掌的走轉騰挪,形成剛柔并濟的獨特風格。其武學造詣涵蓋拳術、刀法(如梅花單刀)、器械(如群羊棍等),尤以鷹爪翻子拳的"抓、打、擒、拿、翻、崩、擠、靠‘’技法見長,深得"出手拳打,回手鷹抓"的精髓。
鷹爪翻子拳,又稱鷹爪拳、鷹手拳、鷹爪派、鷹爪派翻子門、少林鷹爪翻子門等,相傳創于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鷹爪拳是岳氏散手和翻子拳有機融合發展成以“鷹爪”手形為顯著特點的傳統北派拳種。明代末年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拳經捷要》載有“鷹爪王之拿”,說明當時鷹爪拳術已在當時民間存在。
近代鷹爪翻子拳可考歷史可追溯至晚清同治、光緒年間。河北保定雄縣孤莊頭村劉仕俊,自幼跟尹萬全學習翻子拳,后來拜識五臺山道濟及其師兄法成和尚,向他們習得岳氏散手,多年受二位師傅引導,終將此拳術合二為一,形成鷹爪翻子門。而這兩位和尚的師傅,傳說也是一位和尚,法號瀝泉(麗泉)。劉仕俊曾任正白旗神機營總教習,譽滿京城,江湖人稱 “大桿子劉”,與同時代的董海川、郭云深、楊露禪等武林名家齊名。劉仕俊較著名的弟子有李振生、紀三、紀四、劉德寬、劉崇正、劉成友等人。鷹爪翻子拳以翻子拳八閃翻為基礎,融合岳氏散手擒拿與鷹爪功法,形成"分筋錯骨、點穴閉氣"的實戰特色。
姚鐵山的祖父姚建華從師于李振生,深得師父的真傳,并進行了創新發展。姚鐵山家族三代(姚建華-姚子明-姚鐵山)通過軍隊教學、民間授徒、文獻整理等方式推動鷹爪翻子拳發展光大。祖父姚建華曾任西北軍二十九軍武術教官,創編"纏頭裹腦"刀法,助力長城抗戰大刀隊威震敵膽;與學生張俊斌完成《鷹爪翻子拳》專著;參與上世紀80年代國家武術挖掘工程,推動該拳種正式定名與理論體系構建。姚建華在1983年河北省挖掘武術“三獻”活動中,獻鷹爪翻子秘傳“八打八不打”“鬼門十三穴”等本支教拳用法,功法秘本,促進了該拳種的普及發揚。
姚鐵山的父親姚子明在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工作20多年,曾在華北武術學校擔任教練,教授徒弟數十人。弟子孫長虹代表內蒙古武警總隊武術隊參加全國武術比賽取得亞軍。弟子邢福海被授予“百家名拳風云人物”“當代武術名家”“優秀武術傳承人”等榮譽稱號。
姚鐵山繼承家學,肩負傳承重任。他結合現代武術教學需求,完善訓練體系。
姚鐵山家族對中華武術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是家族武學通過姚建華在二十九軍的教學,助力大刀隊成為抗戰精神圖騰,《大刀進行曲》的創作背景即源于此;從民間武場到國家非遺名錄,姚氏家族通過技術整理、跨流派融合、文獻出版、師徒傳承,實現傳統武術的續承。姚建華傳人有:姚子明,武舜英,張友琴,陳全寬,黃紹均,李澤明,劉榮春,張星一等。姚子明傳人有:邢福海,孫長虹,儲本剛,姚鐵山,姚鐵領,李良厚,李振修,王鶴良等。
姚鐵山家族的習武軌跡,既是一部家族武學傳承史,也是近代中國武術從戰場搏殺到文化傳承的縮影。其以鷹爪翻子拳為載體,連接著劉仕俊的創拳智慧、姚建華的抗戰榮光與現代非遺保護使命,在守正創新中延續中華武術的血脈。這種融家國情懷、武學精粹與文化擔當于一身的傳承實踐,為傳統武術的當代發展提供了重要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