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鼻咽癌作為EB病毒(EBV)高度相關的惡性腫瘤,其治療策略因分期、病理類型及分子特征而異,尤其局晚期病例需依托多學科協作(MDT)實現精準干預。本期,醫脈通特邀贛州市人民醫院腫瘤科康龍華教授分享一例EBER陽性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T3N3M0 IVA期,AJCC第八版)綜合診療案例,并邀請贛州市人民醫院腫瘤科鐘瓊教授點評。本病例凸顯了EBV相關性鼻咽癌“免疫-放化療-靶向”三位一體治療模式的優勢,為局晚期患者個體化治療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路徑。
病例介紹
一
基本情況
基本信息:女性,46歲。
主訴:鼻塞半年,發現左側頸部包塊1月。
現病史:患者自訴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鼻塞,以左側為主,偶有流涕,涕中帶血。偶感頭痛,無鼻痛、聽力下降、耳悶,不伴視力下降及視物重影,無頭暈等不適癥狀。1月前發現左側頸部包塊,不伴壓痛。患者發病后精神可,飲食、睡眠、大小便可,體重無減輕。
既往史、個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無特殊。
二
輔助檢查
體格檢查:
體溫36.4℃,脈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15/92 mmHg。左上頸部可觸及一腫大淋巴結,約7.0*3.0cm,質韌,邊界不清,觸之無壓痛,表面無紅腫、破潰。雙耳廓無畸形,無牽拉痛;雙側外耳道無分泌物,鼓膜完整;雙側乳突區無壓痛。外鼻無畸形;副鼻竇區無紅腫壓痛;鼻前庭無紅腫;鼻中隔尚居中;雙側中下鼻甲充血肥大;中下鼻道見少許分泌物。鼻咽部后壁可見隆起,表面充血明顯。咽部慢性充血;雙側扁桃體不大;腭弓無紅腫。會厭抬舉可;雙側聲帶無充血,運動尚可。雙側披裂無腫脹;梨狀窩無積液、新生物。顱神經體征陰性。
實驗室檢查:
EBV-DNA檢查:<500拷貝/ml。
血常規檢查:詳見表1。
表1. 血常規檢測報告
病理檢查:
鼻咽腫物活檢顯示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鱗狀細胞癌。
免疫組化:腫瘤細胞CK(+),CK5/6(+),CK7(-),EGFR(+),Ki67(約60%+),P63(+),P53(+,野生型),P40(+),LCA(-),HER-2(0)。
原位雜交:腫瘤細胞EBER(+)。
圖1. 光鏡檢查
影像學檢查:
盆腔磁共振:宮頸黏膜不規則稍增厚,未見明顯腫塊影,建議婦科相關檢查;宮頸納氏囊腫;子宮底肌瘤(漿膜下型)。
鼻咽部核磁共振:鼻咽左側壁軟組織明顯增厚,呈長T1長T2異常信號,DWI上呈高信號,ADC上呈低信號,范圍約30mmx21mm,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左側翼內肌受累,左側咽鼓管開口消失。兩側海綿竇結構清楚。兩側頜下及頸部可見多個腫大的淋巴結,較大者位于左側頜下,大小約55mmx37mm,增強掃描明顯強化。右側上頜竇見小圓形長T1長T2信號。考慮鼻咽癌并及兩側頜下、頸部淋巴結多發轉移,斜坡受累;右側上頜竇粘膜下囊腫。
頸部磁共振:雙側頸部、頜下見多個腫大淋巴結,呈等T1長T2信號,大者位于左側頸血管旁,大小約37mm*31mm*52mm,增強掃描欠均勻明顯強化,左側頜下腺受壓前移。甲狀腺左葉見一等T1長T2信號結節,邊界尚清,直徑約5mm,增強掃描較均勻明顯強化。左側腮腺淺葉見一卵圓形等T1長T2信號影,大小約8mm x 5mm,增強掃描較均勻明顯強化。兩側梨狀窩及口咽、喉咽形態、信號正常。雙側頸部、頜下多個腫大淋巴結,考慮轉移灶;雙側腮腺結節,考慮淋巴結可能,建議隨診;甲狀腺左葉結節,考慮結節性甲狀腺腫可能。
全身骨顯像:鼻咽部見放射性增高區,考慮鼻咽癌累及周圍組織,建議必要時復查。
圖2.治療前磁共振影像(左右滑動)
圖3. 全身骨顯像
三
疾病診斷
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T3N3M0,IVA期(AJCC分期 第八版)或III期(AJCC分期 第九版)。
四
治療經過
第一輪治療
2023年11月28日及12月21日,行替雷利珠單抗+吉西他濱+順鉑(GP)方案,同時予以護胃、止吐、抗梅毒等對癥支持治療。
2024年1月9日鼻咽部及頸部磁共振示,鼻咽癌化療后改變,鼻咽左側璧軟組織病灶范圍較前明顯縮小(大小約12mm*11mm);兩側頜下、頸部多發腫大淋巴結較前明顯縮小,較大者位于左側頜下,大小約17mm*18mm;斜坡受累范圍較前縮小;右側上頜竇黏膜下囊腫。左側腮腺結節,大小約8mm*5mm,同前相仿,考慮淋巴結可能,建議隨診。甲狀腺左葉結節,考慮結節性甲狀腺腫可能。療效評價PR。
2024年1月11日,繼續行替雷利珠單抗+GP方案1程。
圖4. 2024年1月9日磁共振影像(左右滑動)
第二輪治療
2024年2月1日,采用容積旋轉調強放療技術(VMAT)行體外放療:原發灶區 計劃靶區PTVnx 70.29GY/33f,2.13GY/f;陽性淋巴結區 PTVnd-L 68.31GY/33f,2.07GY/f,PTVnd-R 68.31GY/33f,2.07GY/f;高危區 PTV1 60.06GY/33f,1.82GY/f;低危區 PTV2 54.12GY/33f,1.64GY/f。
2024年2月5日及2月26日,行順鉑110mg q3w同步化療共2程,期間予以尼妥珠單抗200mg qw靶向治療共8程。
放療期間患者出現咽痛,考慮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Ⅲ度),予以止痛、含漱、促進黏膜修復等對癥支持治療,治療后好轉;出現Ⅱ級骨髓抑制(白細胞Ⅱ度減少),予以升白細胞對癥處理后好轉。
2024年4月21日鼻咽部及頸部MRI示,鼻咽癌放化療后改變,鼻咽部病灶消失,建議隨診;兩側頜下、頸部多發腫大淋巴結較前縮小,斜坡受累范圍較前縮小,但左側頜下有淋巴結病灶殘留,大小約16mm*12mm。
圖5. 2024年4月21日磁共振影像(左右滑動)
第三輪治療
2024年4月22日起,行12程替雷利珠單抗(200mg,D1)聯合卡培他濱(1.0g,po,bid,D1-14)維持治療,q3w,末次治療時間為2025月3月4日。
2025年1月14日鼻咽部及頸部磁共振示,鼻咽癌放化療后改變,鼻咽部未見腫塊征象,鼻咽后壁黏膜增厚程度較前無明顯變化,建議隨診;兩側頜下、頸部多發增大淋巴結,較大者位于左側頜下,短徑約為9mm,較前無明顯變化;斜坡信號范圍較前無明顯變化;甲狀腺左葉結節較前無明顯變化,考慮結節性甲狀腺腫可能;雙側中耳乳突炎;鼻竇炎。
檢查結果提示療效達完全緩解(CR),患者已痊愈。
圖4. 2025年1月14日磁共振影像(左右滑動)
專家點評
鼻咽癌(NPC)是一種起源于鼻咽黏膜的上皮性腫瘤,該惡性腫瘤較肺癌等相對少見,但其發病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據統計全球超過70%新發NPC病例發生于東亞和東南亞,且多為EBV感染相關的非角化性[1,2]。手術、放療以及化療是NPC治療的基石。由于NPC發病隱匿,70%-80%患者初診時已為局部晚期,錯失手術時機,以放療基礎的綜合治療是該患者群體行之有效的根治性方案[3,4]。
隨著對NPC認知的深入,研究者發現該腫瘤組織中高表達PD-L1,并富含淋巴細胞,該結果提示NPC患者可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中獲益[4]。多項臨床研究也證實,替雷利珠單抗等PD-1抑制劑聯合GP可較單純化療顯著改善復發/轉移性NPC(R/M NPC)患者生存獲益[5,6]。基于PD-1抑制劑在R/M NPC中良好的抗腫瘤效果,研究者進一步探索了其在局晚期NPC(LA NPC)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一項多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的III期臨床研究——BEACON研究探索了替雷利珠單抗+誘導化療(IC)后同步放化療(cCRT)并替雷利珠單抗輔助治療LA NP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顯示[7], 在意向治療人群(ITT)中,替雷利珠單抗組(n=223)的完全緩解率(CRR)顯著高于安慰劑組(n=227,30.5% vs 16.7%; P=0.0006),并且在疾病分期、性別和ECOG PS評分等關鍵亞組中均觀察到一致的改善。此外,替雷利珠單抗組與安慰劑組的客觀緩解率(ORR)分別為93.3%和90.7%。該研究結果的發表拓展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NPC領域的應用窗口,并進一步推動了NPC綜合診療的發展。
該患者確診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疾病負荷較重,并伴有EGFR突變。基于MDT原則,臨床醫師整合了化療、放療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多種治療手段,制定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該診療參考了BEACON研究結果,通過3程替雷利珠單抗+誘導化療縮小病灶,并采用VMAT技術,分層劑量設計(原發灶/高危/低危區),最大限度保護患者正常組織。此外,由于患者伴有EGFR突變,臨床醫師給予其尼妥珠單抗同步治療,抑制EGFR通路,并針對放療后殘留病灶進行免疫+口服化療方案,不僅鞏固了治療療效,同時兼顧了患者用藥便利性。
該病例展現了LA NPC“精準分期、分層治療、動態調整”的全流程管理,為EBV相關性NPC綜合治療提供了優秀范例,尤其凸顯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傳統方案中的增效價值。期待免疫檢查點抑制在NPC領域的進一步探索,為臨床實踐帶來更多指引與參考。
專家簡介
- 康華龍教授 -
贛州市人民醫院腫瘤科 主治醫師,碩士
贛州市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江西省整合醫學學會腫瘤分會贛州分會委員會委員
贛州市抗癌協會鼻咽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鐘瓊教授 -
主任醫師,贛州市人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
教授,南昌大學碩士生導師
江西省抗癌協會鼻咽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江西省轉化醫學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
贛州市人民醫院第一批“雙十”計劃-青年醫學人才人選
贛州市衛生健康人才計劃的健康青年骨干人才
2016年贛州市三八紅旗手
2022年贛州市最美醫師
江西省醫療基地專家庫老師
主要專業方向:鼻咽癌的根治性放化療,頭頸部、中樞神經系統及淋巴瘤的綜合抗腫瘤治療。
參考文獻:(向上滑動閱覽)
[1] IARC. Cancer Today[EB/OL]. [2025-1-23]. https://gco.iarc.fr/today/en/.
[2] Chen YP, Chan ATC, Le QT, Blanchard P, Sun Y, Ma J.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Lancet. 2019;394(10192):64-80.
[3] 羅麗華, 張思佳, 向東華,等. EBV及PD?L1在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研究進展. 中國癌癥防治雜志. 2022, 14 (4): 463-469.
[4] 中國醫師協會放射腫瘤治療醫師分會, 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 中國鼻咽癌放射治療指南(2022版).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22,29(09):611-622.
[5] Adkins DR, Haddad RI. Clinical trial data of Anti-PD-1/PD-L1 therapy for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review. Cancer Treat Rev. 2022;109:102428.
[6] Yang Y, Pan J, Wang H, et al. Tisl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ncer: A multicenter phase 3 trial (RATIONALE-309). Cancer Cell. 2023;41(6):1061-1072.e4. doi:10.1016/j.ccell.2023.04.014
[7] Mai HQ, Liu SL, Chen QY, et al. Tislelizumab versus placebo combined with induction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adjuvant tislelizumab or placebo for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terim analysis of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 2024ASCO abstract 6001.
撰寫:Felicia
審校:Felicia
排版:Yian
執行:Babel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