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北疆牙克石這片廣袤大地上,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無數的奮進故事。從大興安嶺莽莽森林,到中東鐵路沿線的紅色印記;從冬季銀裝素裹的冰雪奇景,到尋常巷陌間的群眾歡歌笑語,北疆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一幅多元而絢麗的文化圖景。森林文化、紅色文化、冰雪文化……每一種文化都獨具特色,它們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北疆文化的深厚內涵。牙克石融媒開設“尋跡北疆文化”專欄,讓我們一起探索北疆文化的多元魅力,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精神力量。
在祖國北疆雄渾的大興安嶺腹地,牙克石市正以獨特的生態 稟賦書寫著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區域,這座被林海環抱的城市,在3833.29萬畝森林的滋養下,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通過深度開發森林經濟與森林文化的雙向賦能,牙克石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在新時代北疆文化建設中綻放異彩。
綠色基底托舉文化根脈
作為大興安嶺林區交通樞紐,牙克石坐擁2.19萬平方公里林業生態功能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8.7%,其2.14億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積量構筑起北疆生態長城。在這片富饒的林海中,300余種野生動物與3300余種野生植物共生共榮,形成世界罕見的寒溫帶生物基因庫。
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牙克石深耕“林下經濟+文化培育”的融合模式。年產量超350萬公斤的野生越橘、篤斯漿果,不僅催生出20余家深加工企業,更孕育出獨特的采摘文化。在庫都爾鎮,游客既能體驗藍莓采摘的野趣,又能參與與藍莓相關的周邊文化延伸活動。這種“產業搭臺、文化唱戲”的模式,讓森林經濟的每個產業鏈條都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文旅融合激活文化動能
近年來,牙克石創新實施“生態地標+文化IP”雙輪驅動戰略。4個國家森林公園與8個國家濕地公園構成的生態矩陣中,烏爾旗漢自然博物館、庫都爾林區開發建設紀念館等文化地標星羅棋布。在巴林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藝術家駐留基地與森林穿越自行車賽道并行,使自然景觀與人文創作相得益彰。
“我們正在打造‘全域全季全業’森林文化體驗系統?!毖揽耸形穆镁重撠熑私榻B,春季的萬畝芍藥花海攝影大賽、夏季的油菜花旅游季、秋季的林產品創意市集、冬季的冰雪雕塑展,形成四季不斷的文化盛宴。特別是“油畫之城”項目,已吸引百余位畫家創作出百余幅森林主題作品。
文脈傳承培育創新基因
在森林文化的現代轉化中,牙克石建立起“研究-創作-傳播”的全鏈條體系。形式多樣的森林文化研討活動,匯聚了蒙元文化學者、生態學家和文創專家,形成多項理論成果。本土作家以森林主題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將72年林區開發史轉化為文學史詩。
非遺保護與創新成為文化傳承的突破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工手工技藝傳承人、牙克石市民間手工藝家協會副主席、興安工匠曲虎生憑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一顆追求藝術的心,一把創造傳奇的刻刀,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化“朽木”為神奇,展示了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作為呼倫貝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齊穎慧,師承陳巴爾虎旗民間傳統搟氈藝人,經過多年在傳統技藝上的錘煉在羊毛氈拼接畫、羊毛氈與真絲跨界結合技法上,始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她的羊毛氈作品曾在呼倫貝爾十二盟市手工技能大賽上獲得一得獎,作品《薩滿》被意大利貝納通多彩中國收藏并展出,還有一些作品曾經被瑞典外交官、格陵蘭大使、芬蘭商務部長等帶回國內當做禮品饋贈家人。我市的植物扎染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于艷芳,利用蒲公英、金蓮花、藍莓、艾蒿等天然草本植物對織物進行染色,使植物與布料產生神奇“化學反應”,將“大自然”的顏色和香氣融入扎染之中。這種獨特的傳統文化也跟隨她傳承與發揚的腳步走進教學課堂,通過文化集市走到市民群眾身邊……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公布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通知,牙克石市植物扎染技藝榮耀入選,為北疆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廣泛傳播作出了貢獻。
藝術創作繁榮文化生態
以森林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在牙克石蔚然成風。市文聯推出的“林都文藝振興計劃”,近年來孵化出舞蹈《興安魂》、小吉劇《郝爺的心思》等50余部精品力作。其中,歌曲《冰雪之都》、《中國力量》在演出時,運用數字技術還原林海松濤,引發業界對生態藝術的深度討論。
《駿馬—牙克石??纷鳛樯治膶W品牌,刊發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等作品百余篇,已培育出20多位本土作家,開展“亮麗北疆·藝韻林都”、林下產品“大集”等主題展示展覽活動,累計展出本土藝術家原創美術、書法、攝影、手工藝作品1145幅(件)。其中部分作品用新型植物顏料再現森林肌理,開創了生態繪畫新流派。
面對新媒體時代,牙克石積極構建數字賦能拓展文化疆域,將以建設林都文化云平臺整合各鎮街多個文化站點資源,鼓勵有興趣有能力的林業局退休干部職工開設有關牙克石這座森林城市開發建設歷史的直播間,使之成為傳播森林文化的“云課堂”。
穿行在牙克石的林海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自然造化的神奇,更觸摸到一個城市將生態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源的智慧。從林下經濟到文化創意,從傳統技藝到數字傳播,牙克石用實踐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這座北疆林都,正以森林文化為紐帶,構筑起各族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為新時代北疆文化建設樹立起鮮活樣本。
《尋跡北疆文化》系列報道
總策劃:高華
總監制:肇慧茹
監審:劉暢
文字:黃雅光
制作:胡夢瑩 趙宗杰
編輯:喬穌予 黃雅光
編審:趙宗杰 張革
終審:劉暢 雷建軍
總監制:肇慧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