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上午部分讀者的問題,他們問我一件事,商家和客戶之間如果有矛盾,優勢應該在客戶才對呀。
因為客戶可以選擇買或者不買,好比我不買你家面,我可以買別家面,我誰家面都不買,我也可以回家自己煮面。
不應該是這么個邏輯么?
大家聽得懂這里面的隱喻吧?美國是客戶,我們是商家。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通順,實際上忽視了很多細節。
我們來看看這件事的起源。
其實我們找個案例,很容易說清楚中美之間的分歧根源,這個案例就是TT。
TT在美國有很多網紅入駐,也有很多粉絲,從特朗普上一個周期,到拜登,到如今,為什么執意整它,不賣就得關?
其實答案簡單,重點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有能力做什么。
我那天講財富底層邏輯的第二個話題,告訴大家,所謂權力誕生的基礎,財富產生的根本,就在于定義。
你TT能夠影響這么多人,你完全有能力去潛移默化,去重塑權力結構,或者重定義財富。
當然,我們知道TT不會這么做,其實美國也知道。
但知道,不等于信任。
就是趙匡胤的那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我們都知道這個人不會傷害你,問題是,他躺你旁邊,你就是睡不著。
這就是分歧的根本點。
為了解決這個根本點,TT從特朗普上一個周期到拜登時期,做了很多事情。
你比如搞電商,搞直播帶貨業務。
按說做社交媒體好好的,為啥要做這個?美國的物流又不發達,做帶貨業務也很難展開的。
答案很簡單,就是許多年前馬老師的那套邏輯,他說他背后有多少多少萬的小店主,小店主們各自又有多少多少萬的雇員,帶動了多少多少物流的就業,等等。
TT這些年做的事情,就是想要在美國,也像昔日的馬老師一樣,說出這句話。
你看我后面有這么多的就業,你是不是再考慮下,容許我在你臥榻旁邊多睡幾天?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包括花了很多錢,去游說美國。
可我們都清楚,所有的這一切,你從長期的角度看,都只是暫時行為,或者說,是延緩行為。
因為長期看,美國真的是睡不著,夜夜失眠。
我用TT作為案例,給你講明白了雙方貿易矛盾的根源。
他覺得他依賴我們太重了,他沒法安心。作為甲方,沒法安心自己的大部分設備,服務,都來自于一家供應商。
那么無非兩個視角。
站在美國的視角下,這就是個長痛還是短痛的問題。
長痛就是天天失眠,繼續各方面依賴你,依賴你的商品,依賴你的服務。
短痛就是通脹。
自己煮面吃,說說看很輕松,實際上過程很艱難。
照你這么說,那我還可以自己種地,自給自足呢,可以么?
我們都不要分工了,都回到原始社會,采集狩獵,可以么?
這個過程中的短痛是非常劇烈的,你會發現美國的物價上升,工人要過下去,就會要求加薪。
反過來影響美國現存的企業利潤,從而反映到股價上,影響資本市場。
特朗普的假設是理想狀態:
貪婪的華爾街硅谷資本以后都不愛錢了,哪怕賠本賺吆喝,也要在美國重構制造業;做服務業多年,早已懶得進廠的老美,一個個都精神抖擻的穿起工裝,誓要煉出自己的鋼。
你當這是寫小說呢?
天底下所有人的行為都基于人性的,唱高調什么都可以,當真有一頭牛,老漢就跟記者說你不能牽走了。
那你說特朗普能不能堅持?
理論上能。
那你就忍受通脹嘛,你就堅持唄,大不了搞出一場人為的衰退,也許特朗普覺得洗洗盤更健康。
這是美國的視角,如果換過來,來看我們的視角。
我們來看一個數字,去年我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匯率換算過來之后,除以14億的人頭,合每人是1882。
什么意思呢?
只要每個人每年多花1882,我們完全可以對美國沒有順差,自己消化這部分產能。
1882除以365天,每天是5塊2。
也就是說,只需要每個人每天增加5塊2的消費。
去年10月份的時候我就跟讀者們算刺激消費這件事。
我說極端情況下,可以刺激到什么程度?或者說,我們有潛力做到什么程度?
每人每天六塊錢。
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我們按人頭發,每人每天發六塊錢,一直發下去,你會發現,我們的債務/GDP的比例,也依然是低于美國的。
你不用怕追上他,他也在發。你的債務/GDP會增加,他也會增加。
你以為美股幾十年的長牛靠什么?
不發錢能長牛么?
生產型的社會可以說我要賺外國人的錢。
消費型的社會,都是67%賺走了30%的錢,3%只能向未來舉債,來補貼30%,從而維系結構。這一點,那天在財富底層邏輯里面,我分析過。
我算這筆賬是告訴你,你之所以覺得我們需要美國這個大客戶,是因為我們沒有發這筆錢。
但是,我給你算這筆賬,是告訴你,其實我們發得起這筆錢。
發得起而沒有發,就像打牌的時候,你攢了個炸彈,你沒有出,但所有懂牌面的人,都清楚,你有。
你有一副炸彈。
你想不想出,是一回事,你能不能出,是另一回事。
你不想出的原因有很多的,如果外貿這件事的拖累不嚴重,興許你就不出,或者少出。
但是你到底能不能出,這一點很重要的。
投資視角和消費視角最大的區別就這點。
我去年就站在消費視角下跟讀者說過很多次,我說你沒必要指望這筆錢,因為咱們的讀者都挺有錢的。
成天留言問的都是8位數起的房子,你是那每天缺一個小時停車費的人么?
但是站在投資的視角,算的不是這筆賬。
你去看下主要發達國家,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發這筆錢的。
所以他們的債務除以GDP的比值都比我們高,尤其是日本,超級高。
我們一直不發是有理由的,因為此前我們的外貿都是進取型的。
什么意思呢?
人在缺福利的情況下,才會很有精神,很有干勁,這樣才能滿足海外的訂單,這叫生產型社會。
這時候如果福利抬升,干勁不足,對滿足海外訂單,會起到副作用。反而影響了你的貿易擴張。
但是,當訂單變少了,社會就需要轉型,轉為消費型社會。
消費型社會怎么產生的?就是發福利發出來的。
當貿易高速擴張的周期結束,當你覺得階層躍遷的概率非常低,但是自己的底線保障又足夠高。
多數普通人都會很樂意花錢,反正不花也留不下來啥,反正這輩子也不可能咋樣,這就叫消費型社會。
實際上,即使以當下的水平,每天發6塊錢能拉動多少消費?
能拉動48塊。這里面是個乘數關系。這個乘數關系去年底,今年初,剛剛發錢驗證過,有近期數據支撐的。
相當于九倍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順差,這還只是生產型社會下的乘數,就已經這么高了。
我就是告訴你,再來九個美國,我們自己都能消化得了。
無非是說急迫度,到沒到這一步。
如果發幾毛錢就能解決問題,也許就發幾毛錢,犯不著發六塊的。
因為說穿了,就像那天聊的財富底層邏輯,甭管你給30%發多少錢,最后都會被67%賺走。
就跟父母給小孩零花錢一樣,你給多了,也只會被游戲廳老板賺走。
這就是為啥從來都給的這么有節制。
說難聽點,就叫做不會讓你舒服的,但也不可能讓你沒了消費欲望,從而影響局勢。
3%在做的事情就是拿捏這個平衡。
外貿差多少,就會讓內需補多少。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生產消費并存型社會。
就是說,既不屬于原來的生產型,也不屬于發達國家那種消費型。
我們一部分保持對某些國家的出口擴張,俗稱還買我們貨的,要盡量賣。
另一部分,要自己內需來消化不買我們貨的。
這個蹺蹺板會一直存在,五年,十年。
而且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我們還有一張王炸,就是富人的消費。
就像刻意很多年不發錢一樣,我們也是刻意很多年都不讓富人花錢,以至于富人都把錢花在國外的商品上了。
其實能不能?同樣是那句話,想不想是一回事,能不能是另一回事。
能,一直都能。
當不得不啟動這部分消費時,你就會發現,好像市中心的地段也有了,不允許的低密也允許了,豪宅終于可以不和回遷房共享配套了。
看到了?這就是能。
投資人一定要預判什么是能只是不想,什么是根本不能。
那些能,而暫時不想的事情,一旦遇到了轉折點,一旦遇到了想不想都得啟動的時機,它就會落地了。
所以天氣預報很神奇么?我時常提前給讀者命中后來發生的事兒是靠預測么?
并不是。
說穿了,沒啥神奇的,只要你看透了財富的底層邏輯,你會發現,世上壓根兒就沒啥新鮮事兒。
你今天能看到的,你明天能看到的,包括你兒孫能看到的,都無外乎那天第五個話題里講的那三個要點四個案例。
跳不出這個范圍的。
圣經說的沒錯,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世上沒啥新鮮事兒,無非每代人都喝了孟婆湯,忘了前塵往事,又要重新悟一遍人生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