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
懷念先輩
杏林春雨潤無聲
慎終追遠的時節,懷著最深切的敬意追憶我國現代皮膚病學先驅楊國亮教授。他一生跨越3個世紀,在皮膚病學領域深耕70多年,為我國現代皮膚病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專家檔案:楊國亮教授
楊國亮(1899.6.26-2005.9.13)四川邛崍縣人,中共黨員。中國現代皮膚病學奠基人之一、著名醫學教育家、一級教授。1932年畢業于國立上海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曾任皮膚病學教研室主任、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皮膚病學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會第一副主任委員、《中華皮膚科雜志》第一副總編輯、《中華醫學會》(英文版)編委、衛生部教材編審委員會特約編委,上海市第七屆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
不為良相 當為良醫
1899年6月,楊國亮出生于四川省邛崍縣泉水鄉一個瀕臨破落的耕讀家庭,其父喜辦學,注重教育,對其影響較大。楊國亮四歲半讀《孝經》,五歲讀完四書,八歲習《論語》并學作文,敏而好學,日益精進。五四運動以前,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1919年后,受五四運動新思潮影響,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逐步接受新文化洗禮。1920年出川深造,當時社會腐敗,民不聊生,唯有學醫能獨立自主,且能為人民解除病痛,所謂“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遂于1924年夏考入長沙雅禮大學。在雅禮,他閱讀了黨刊《響導》,思想有了很大提高,參加反帝罷課活動,積極投身愛國事業。
1932年上醫第二屆畢業生合影
1957年上醫30周年校慶合影(左二為楊國亮,左一為錢惪,二人均為國家一級教授)
1926年學校停辦后,他于1927年1月考入武漢第四中山大學醫學系。2月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并投考學生軍,因身體原因未被錄取,隨即到傷兵醫院協助醫療工作。后離漢來滬,于1927年10月考入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上醫前身),1932年畢業后留校參加皮膚科工作。抗戰時期,潛心皮膚科教學與科研工作,成果豐碩,逐步在國際上樹立中國皮膚科工作者的學術地位。1938年任講師,1941年任副教授,1944年任教授。1945年9月赴美進修深造,主要考察美國皮膚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工作,并努力學習國外相關先進技術,為將來建設我國皮膚科打下重要基礎。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解放前,我國皮膚病學科在炮火中艱難起步。1932年楊國亮畢業留校任教,當時皮膚科剛創辦兩年,僅有一位外國開業醫師兼職,圖書、設備、人才均極為缺乏。他深知唯有努力自學鉆研,在國內外多多發表文章,才能在國際皮膚科學界占據一席之地。1933年,楊國亮開始皮膚科教學工作,沒有教材,只能結合實踐,邊教邊學。經過多年積累,1940年他編寫的皮膚科第一本英文講義Dermatology(內部印行)終于問世。
楊國亮教授編寫的皮膚科第一本英文講義Dermatology
此時,教學工作逐步步入正軌,科研工作也碩果累累。1933-1940年間,他在國內外共發表10篇論文,其中先后在美國、瑞典、德國、瑞士發表7篇,國內發表3篇。正當我國皮膚科蒸蒸日上之時,“八·一三”炮火打破了美好。由于日寇侵華,1939年11月楊國亮隨學校內遷至昆明。日軍對昆明不斷狂轟濫炸,1940年11月又隨校遷至重慶歌樂山,此時學校既無書籍雜志,又無儀器設備,因在山上交通不便病人也少,每日門診僅30人左右。當時國民黨幣制混亂,物價上漲,薪資收入不能維持家庭生活,有時還要借債度日,但仍艱苦工作。因缺乏研究條件,四年多只發表過一篇論文。
1947年9月楊國亮教授結束美國進修學習返回上海,正值國民黨崩潰前夕,社會經濟極端混亂,月薪收入更無法維持家庭生活。更慘痛的是,當初帶到重慶的幾本書籍和在重慶收集的資料,在搬運回滬時,因船炸沉于長江。而當時上海的皮膚科,除三四位青年醫生負責華山、中山兩院門診外,圖書資料、醫療設備幾乎全部歸零。但他始終斗志昂揚,把科學研究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臨床與基礎結合,反對崇洋媚外,堅持要走有中國特色的皮膚病學科發展道路。
踔厲奮發 奮勇前行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楊國亮教授在皮膚學科建設方面開展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除了購買一批英俄德法日各國圖書雜志外,還添置X線、液氮冷凍器、激光和首創音頻電療等科研設備和理療設備;設立梅毒、麻風、霉菌、濕疹、銀屑病、皮膚結節性血管炎、紅斑性狼瘡、職業性皮膚病、理療和中西醫結合門診等10個專病門診,專病門診均有專人負責,設立專卡登記和隨訪;先后成立霉菌、病理、生理、變態反應-免疫和生化研究室,并在1956年創建中國第一個有53張病床的皮膚科病房,這有助于長期觀察病人,積累大量研究資料,門診病人也與日俱增。至60年代,門診病人每日平均約600人,最高峰達1600人以上,患者來自全國各地,臨床資料之豐富,可稱甲于世界。如此皮膚病學科門診、病房和研究室配套發展,大大提升了醫教研綜合水平。
楊國亮教授(左二)查房
人才培養方面,當時國內皮膚科嚴重缺人且水平不足,在楊國亮教授的積極爭取下,上海第一醫學院在1953年招收了第一屆四年制的皮膚科專業班53人,此時依然沒有教材,楊國亮教授再一次邊寫邊教,日后這一批學生中的大部分成長為我國皮膚科領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12位畢業生加入華山醫院皮膚科。楊國亮教授十分注重皮膚科骨干力量的培養,在外語學習、病房訓練和寫作能力等方面嚴格要求,加強研究生培養并推薦出國交換進修,同時領導全科撰寫論文130余篇,編寫、主編和參編書籍十余種,全方位提升了皮膚科骨干人員的醫教研水平。
1957年7月上海第一醫學院皮膚科專業班(1953-7)全體師生合影(二排右七為楊國亮)
楊國亮教授的大弟子王俠生教授是上醫1953年皮膚科專業班的一員,他曾回憶說,“我們當時寫病史,楊老師要求非常高。他要求什么呢?要把每一份住院病史寫成一篇論文,就是一個病例報告,所以每一份病歷卡就是一個病例報告。當時我的確按照他的嚴格要求來做,有個寫得非常完整的病例后來就當作一篇論文發表了,就是一個病例報告以及帶有文獻綜述,這是我的第一篇論文。”除在校內培養皮膚科專業人才外,還承擔為全國培養皮膚科人才的重任。1952年起衛生部委托華山醫院皮膚科舉辦進修員訓練班,每年接收10-30名進修生,同時,還經常舉辦專業培訓班,為全國醫學院校和醫院培養了大批骨干力量。
楊國亮教授(右二)和學生王俠生(左一)、雷星光(左二)、康克非(右一)合影
此外,楊國亮教授始終以提升我國皮膚科水平為己任,以國際領先水平嚴格要求自己,密切關注國際皮膚病學研究動態,積極建設國內外皮膚病醫務人員溝通交流機制,多次參加各種國際會議。自1954年起,先后赴波蘭、瑞典、蘇聯、美國等地參加國際皮膚病學術會議,為國內外皮膚病學交流互鑒做出積極貢獻,于1979年被推選為美國皮膚病學研究學會榮譽會員,帶領中國皮膚病學走上世界舞臺,綻放屬于中國特色皮膚病學的獨特風采。
淳淳篤實 唯實惟新
楊國亮教授一生熱愛祖國、信仰堅定,淳淳篤實、唯實惟新,為我國皮膚病學發展貢獻畢生精力。他一貫倡導要走出醫院,在實踐中學習提升。他的學生廖康煌在《賀楊國亮教授百歲華誕》中留言說:“作為楊老的一名學生,他的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精神體會尤深。從我踏上皮膚科崗位的第一天起就聆聽了楊老的教導,數十年來,有幾句話始終盤旋在腦海,銘記心頭。‘學好皮膚科的基本功是看清皮損’;‘要學好外文,攻讀一、二本經典著作’、‘書本要學,但更重要的是要向病人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楊國亮教授看診中
他首次在我國發現并報道了隱球菌病、孢子絲菌病和短程銻劑藥疹。他對白癲風、凍瘡、淺部真菌病、紅斑狼瘡及疤痕疙瘩等,曾創用過一些獨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為防治我國的疥瘡、麻風、梅毒、雅司等傳染性皮膚病做了大量組織和技術指導工作。他對蔓延部隊的核黃素缺乏病的病因和臨床方面提出了一些獨特見解。他對藥疹的臨床分型以及防治提出了許多新觀點,首次發現并報道了“大皰性表皮松解萎縮型藥疹”。1980年他根據自身經驗,聯合其他臨床學科主編了《藥物反應》一書。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他發起和領導了上海地區稻農皮炎的防治研究工作,在闡明了病因和發病機制基礎上制定了符合農村情況的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并用英文在國際上報道了我國在防治研究稻農皮炎方面的巨大成就,該項研究成果榮獲1978年全國醫藥科技大獎。
楊國亮教授記錄30例音頻電療SLE病例大表格
1969年已70歲高齡的楊國亮教授毅然參加了上海赴贛、滇、黔下鄉知識青年皮炎防治隊,摸清了該病的病因和發病規律并制定了防治方案,榮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而后他對音頻電療法開展了漫長的探索研究,深入細致地探索了治療包括皮膚病在內的多種疾病,療效滿意,1978年10月《上海科技報》還報道了楊國亮教授采用音頻電療法治愈世界體壇名將羅馬尼亞體操運動員科馬內奇的事例。并在電器技術人員協助下將80斤重的機器改制成了5-7斤重的電療儀,在國內外廣泛推行,為眾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1972年,楊國亮參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古尸的皮膚研究,他以其淵博的知識揭示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古尸皮膚的結構成分變化性質、發生時間及其機制,并撰寫了一篇轟動世界的史無前例的首創研究報告。1984年后,楊國亮教授因年事已高,不再擔任具體職務,但他仍然關心皮膚學科的發展,主持編寫了205萬字的《皮膚病學》巨著。這是迄今我國最完整的一部皮膚病學的百科全書。2005年該書出版第三版,楊教授的學生王俠生教授等專家將第三版的書名改為《楊國亮皮膚病學》,以示對恩師的懷念和崇敬。
淡泊名利 向上向善
楊國亮教授女兒楊蜀嵋教授為醫科館捐贈史料
楊國亮教授一生勤勉律己、廉潔奉公,淡泊名利、向上向善。他的女兒楊蜀嵋教授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同為華山醫院皮膚科醫生。她在《賀楊國亮教授百歲華誕》中留言說,“父親作為國內外知名教授,一生艱苦奮斗,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對子女一向要求嚴格,不允許我們依靠別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在學習上,他一直要求我多讀書,不但要學習西醫,還要學習中醫,學習古典文學、歷史、生物甚至音樂、美術、從其它學科中汲取營養,充實到皮膚科學科中。
在工作上,他要求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絲不茍,不管多忙多累也不能叫苦,既使是生病發熱39℃,也要堅持上班,他平時教育我們子女,見到榮譽和有利的事要讓給別人,要淡泊名利。
在生活上,他要求子女要向低處看,要節約,不要亂花錢。掉在桌上的飯他撿起來吃掉。他從不給我們子女買名牌衣服,相反,對經濟困難的親戚朋友,他總是盡最大努力都幫助,經常寄錢給他們,連過去的老保姆都不忘記。”
1980年上海第一醫學院皮膚病學研究所成立,楊國亮教授擔任首任所長,他當時提出要將研究所建成世界知名的皮膚病學學術中心之一,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皮膚病學派努力奮斗。如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在一代又一代皮膚病學人的接力奮斗下,成就矚目,連續多年蟬聯復旦版《中國最佳醫院專科綜合排行榜》榜首,診治了全國最多的皮膚科患者,儼然是華山醫院的一張“金字招牌”,今年五月華山醫院皮膚科在上海市五一勞動獎表彰大會中榮膺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鋒號,楊國亮教授傾盡畢生心血的皮膚科事業有了最好的傳承。
楊國亮教授漫長豐富的一生,也是我國皮膚病學創建發展的光輝歷程。他醫術精湛、向上向善,篤行不怠、唯實惟新,筑就了學科發展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前輩風范,世紀長銘。醫學后輩將傳承其事業和精神,共繪醫療衛生事業新篇章。
參考資料:
1. 楊國亮教授手稿《我的簡歷》(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五樓上醫人文庫在展);
2. 楊國亮教授《自傳》手稿;
3. 1998年《一代宗師:賀楊國亮教授百歲華誕》(內部資料);
4. 復旦大學老教授協會編. 復旦名師剪影:醫學卷[M]. 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喜歡就獎勵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