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在 北京琉璃廠,一位穿著灰布褂子的老漢蹲在青磚墻根下,面前擺著個破木箱,里頭堆著幾卷發黃的舊紙。
老主顧們都知道,這人是清末宮里遣散出來的太監,常拿些零碎物件換錢糊口。
民國琉璃廠老照片
這時來了位叫趙警忱的中年人,蹲下翻了翻箱子,突然手指一頓:一塊沾著油漬的"破抹布"下,竟壓著半截泛著暗光的絹帛。
這塊被當成廢布的絹帛,正是后來震動收藏界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真偽存疑,相傳誕生于1600多年前的東晉,在明代嘉靖年間被書畫大家文徵明慧眼識珠。
當年84歲高齡的文徵明顫巍巍地在卷尾題跋:"此晉人真跡無疑!"可他兒子文嘉卻偷偷嘀咕:"爹老眼昏花了吧?"果然,現代人證實這確是宋代摹本,但即便是摹本,也足夠讓后世藏家瘋狂。
《平安帖》
至少從元代柯九思開始,這幅書法流傳的過程就開始清晰,文徵明開始之后更是流傳有序:王世懋為它散盡千金,李宗孔拿三進宅院交換,最后被康熙朝權相梁清標收入囊中。
等傳到乾隆手里,"蓋章狂魔"在卷上咔咔蓋了七個大印,還題字說這卷"可亞時晴帖":意思是和故宮三希堂的《快雪時晴帖》能掰手腕。
1912年某個飄雪的冬夜,紫禁城神武門的角樓閃過幾道人影。幾個小太監抱著裹在油布里的卷軸,踩著積雪鉆進胡同。這卷《平安帖》就此混在成車的"破爛"里流出宮墻。
等到40年代琉璃廠重現其蹤時,它已裹滿灶臺油灰,被當成糊窗戶的廢絹叫賣。
展覽
趙警忱強壓著狂跳的心臟和攤主砍價:"就這破布還要十塊?五塊錢頂天了!"看到攤主不樂意掉頭就走,這種慣用伎倆很好用,果不其然攤主答應下來,讓他五塊錢就買到了這件“破布”。
等揣著寶貝回家,用軟布一點點的擦拭,當"修載"二字從污垢中浮現時,這位民國藏家的手都在發抖:這正是王羲之帖中特有的魏晉筆法。卷首那行小字:"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平安帖"更是代表它的份量!
趙警忱一直珍藏此帖,1966年臨終時傳給了后人。到了1979年,著名書畫鑒定專家徐邦達親眼得見此帖,給出評價:“雖不完美,但其忠于原著。”到底是誰臨摹的也不可考,有人猜是米芾,但沒有實據。
拍賣現場
2010年11月20日,北京嘉德秋拍現場,被視為“仿作”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上拍。從5000萬元起拍,十秒后就已經到達一個小目標,可見眾人對這件“仿作”的青睞。
一路飆升到2.5億,就在眾人屏氣凝神時,突然電話委托席傳來女聲:"兩億七千五百萬。"這是中國嘉德董事總裁兼CEO胡妍妍親自喊出來的。
全場嘩然中,槌聲落下。加上傭金,這幅41字的絹本最終成交價3.08億,平均每個字值750萬!委托喊價的買家,正是"任性哥"劉益謙。
2015年中國嘉德副董事長王雁南與劉益謙交接《平安帖》
然而劉益謙等著交接《平安帖》,卻等了五年時間,這一點很多人不知道。原來當時趙警忱的家族內部發生了糾紛,他的幾十個子孫得知《平安帖》拍出天價后,聲稱是其中一位后人“私自做主送拍”,然后發生了極其復雜的物權糾紛。
遺產官司一直打到2015年才塵埃落定,怎么分就不得而知了。趙警忱當年5塊錢撿的傳奇大漏,最后賣出天價,卻沒想到是這種結果,不知道他要是泉下有知會有如何想法?
嘉德也因為這場官司始終無法交割,后來為了表達歉意,還開了發布會,副董事長王雁南親自將《平安帖》交到劉益謙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