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現身,千年傳說再起波瀾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山西呂梁深處那個名叫西崖底的村子,平日里只有山風和鳥鳴,顯得格外寧靜。可突然有一天,這份寧靜被打破了。幾位戴著眼鏡、拿著工具的外來人——考古專家們,出現在村子附近的山谷里。他們圍著一處新近塌陷露出的土洞,神情專注地忙碌著。原來,這里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
突然,一個略帶沙啞的聲音從洞口附近傳出來,帶著幾分激動:“快來看!這棺材板的木料,是宋代的!” 圍觀的村民們一陣騷動,就連村里幾位上了年紀、拄著拐杖的老人,也相互攙扶著,顫巍巍地趕到了現場。他們望著那處山崖下的洞口,嘴里開始念叨起祖輩們流傳下來的話:“沒錯沒錯,老輩子人就說過,楊家女將,就是穆桂英她們,當年就是在這片山里打過仗的……”
專家們進入墓室內部,借著更亮的光線,開始清理墓中的遺物。可惜的是,墓室似乎在久遠的年代就遭到了破壞或盜擾,并沒有發現能夠直接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銘或印章。散落在殘存的幾塊碎骨周圍的零星物件,卻依然透露出不少信息。地上散落著一些已經銹蝕得不成樣子的金屬片,勉強能辨認出是刀劍一類兵器的殘骸。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靠近棺槨一側發現的半截斷刀。那刀的形制,有經驗的專家一看,就認出是宋代常見的“雁翎刀”。雖然刀身大半已經殘缺,銹跡斑斑,但在那古樸的刀柄上,竟然還纏繞著幾縷早已褪色發暗、幾乎與泥土融為一體的紅綢帶。
負責此次發掘的隊長結合墓葬整體的簡陋狀況,以及那些散落的兵器殘片,他不由得捻著下巴上的胡茬,若有所思地感嘆道:“陪葬的東西這么簡單,連件像樣的器物都沒有,看這情形,倒像是戰事緊急時候,草草處理的下葬啊。”
他的這番推測,恰好與當地的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形成了某種呼應。翻開當地的縣志,上面明確記錄著,北宋年間,西崖底村所在的這片區域,正是大宋與遼國激烈交鋒的前沿陣地,大小戰役不斷。在當地流傳最廣、最為人熟知的與這片戰場相關的英雄傳說,無疑就是楊家將,特別是那位屢建奇功、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元帥——穆桂英了。
穆柯寨招親,不打不相識
要說起穆桂英這位傳奇女將如何登上歷史舞臺,那穆柯寨招親的故事是繞不開的篇章,也是民間最為津津樂道的橋段之一。相傳當時,北方的遼國仗著兵強馬壯,屢屢侵犯大宋邊境,更擺下了一座名為“天門陣”的奇詭陣法。這座大陣變化莫測,機關重重,素以驍勇善戰著稱的楊家將,面對這座天門陣也是連連受挫,損兵折將,一時間竟束手無策。
就在全軍上下焦慮萬分,苦思破陣良策之際,有高人指點迷津,言說要破此天門陣,非得用到一件特殊的寶物不可,那就是由穆柯寨世代守護的“降龍木”。這降龍木究竟是何神物,眾說紛紜,有的說它能發出異香,克制陣中毒氣;有的說它材質特殊,能抵御陣內機關。
領軍的楊延昭與佘太君商議后,決定派遣年輕一輩中武藝最為出眾的兒子楊宗保,擔此重任,前往穆柯寨求借寶物。穆柯寨地處險要,易守難攻,寨主穆羽亦是一方豪杰。更令人矚目的是,他有一位才貌雙全、武藝超群的女兒,正是穆桂英。
穆桂英聽聞是宋營楊家將前來借取鎮寨之寶,親自出面應對。她見來者雖是名門之后,但年紀尚輕,便有心試試他的斤兩。穆桂英提出要與楊宗保比試一番,若楊宗保勝過她手中銀槍,借寶之事或可商量。楊宗保自恃楊家槍法精妙,又肩負重任,自然應戰。兩人隨即在寨前排開陣勢,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
出乎楊宗保意料的是,這位看似嬌俏的女寨主槍法竟如此高明,兩人纏斗了約三十回合,楊宗保一時不慎,竟被穆桂英用巧勁挑落下馬。這場比武,楊宗保雖敗,卻敗得心服口服,更對穆桂英的膽識和武藝暗生敬佩。而穆桂英見楊宗保雖敗不餒,器宇軒昂,言談舉止間頗具大將之風,也頗為心折。
經過一番思量和周折,或許還夾雜著少女情愫的萌動,穆桂英最終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不僅同意獻出降龍木,更決心親自帶寶下山,歸順大宋,助楊家將一臂之力。穆桂英的膽識、美貌與顧全大局的胸襟,贏得了楊家上下的贊賞和接納,最終她與楊宗保喜結連理。據說,新婚才不過三日,前方戰事吃緊,穆桂英便毅然卸下紅妝,換上鎧甲,與夫君楊宗保一同奔赴前線。
臨陣產子,血光破邪顯神威
在穆桂英豐富多彩、充滿傳奇色彩的戎馬生涯中,有一段經歷尤為驚心動魄,也最具神秘色彩,那就是廣為流傳的“陣前產子”的故事。這段故事的具體戰役背景,在不同的傳說版本中或指向抗擊遼軍,或指向征討西夏,但其核心情節大同小異。
話說當時,戰事正酣,宋軍與敵軍(據部分說法是遼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交鋒。穆桂英雖已身懷六甲,且按日子推算,已近臨盆,大約有八個月的身孕,但國難當頭,她仍舊披甲上陣,與將士們并肩作戰。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宋軍遭遇了敵軍的伏擊或突襲,形勢一度十分危急。
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安全撤退,保存有生力量,身為主將或重要將領的穆桂英挺身而出,主動承擔了斷后的重任。她強忍著懷孕后期身體的種種不適,跨上戰馬,手持兵刃,帶領著一支精銳的親兵隊伍,與數倍于己的追兵展開了殊死搏斗。
就在這激戰的緊要關頭,腹中突然傳來一陣劇烈的疼痛,她意識到自己竟然要臨盆了!身后是窮追不舍、殺氣騰騰的敵軍,身前是需要她掩護撤退的袍澤,而腹中的新生命又在此刻急于降臨,穆桂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境。
在親兵的奮力掩護下,于萬軍廝殺的混亂戰場之中,就在那顛簸的馬背之上,穆桂英咬緊牙關,強忍著巨大的痛苦,硬是誕下了一名男嬰。這個在戰火中降生的嬰兒,便是后來同樣成為一代名將的楊文廣。更為神奇、也更富傳說色彩的是,就在楊文廣呱呱墜地,血染戰袍的那一刻,戰場上據說出現了異象。
相傳,敵軍陣中設有一種邪異的法器,名為“攝魂幡”(或類似名稱的妖術),能夠發出詭異的光芒或聲音,惑人心智,使宋軍將士心神不寧,戰斗力大減。恰在此時,或許是初生嬰兒的啼哭聲蘊含某種力量,或許是分娩時流出的鮮血(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有時認為產婦之血具有特殊的驅邪破煞功效),竟然不偏不倚地沖破了攝魂幡的邪氣。那攝魂幡瞬間失去了原有的詭異光芒,妖術失靈,敵軍陣腳大亂,攻勢也為之一滯。宋軍將士見狀,士氣大振,趁機發起反擊,或是抓住時機成功擺脫了追兵,最終轉危為安。
酸棗沒刺兒?元帥下令有奇效
在北京遠郊,靠近如今密云水庫的穆家峪一帶,就流傳著這樣一個與穆桂英相關的奇特傳說,說的是她一句話就讓漫山遍野的酸棗樹從此不再長刺。相傳,那是在某次重要的軍事行動期間,穆桂英正率領著一支龐大的宋軍隊伍,為了達成某個戰略目標,需要穿行穆家峪附近的山林地帶。
當時的行軍條件遠不如今日,士卒們身披沉重的鎧甲,攜帶兵器糧草,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跋涉,本就十分辛苦。而讓將士們更加煩惱的是,那一片山區生長著茂密的野生酸棗樹。這些酸棗樹不同于后來經過改良的品種,枝條上布滿了又尖又硬的長刺,如同密集的倒鉤。大軍行進時,隊伍密集,道路狹窄,將士們身上的鎧甲、衣物乃至皮肉,常常被路旁伸出的酸棗枝條勾住。
穆桂英觀察到許多士兵在通過那片酸棗林時,動作受阻,面露難色,行軍隊列也因此變得有些散亂。在一個行軍途中短暫休整的時刻,穆桂英望著那些帶刺的酸棗樹,眉頭微蹙,隨即用她那慣常的、帶著決斷力的口吻,對著周圍的酸棗林下達了一個非同尋常的“命令”——她讓這些酸棗樹把那些礙事的尖刺都收起來,不要再給行軍添麻煩。
按照常理,這無異于天方夜譚,植物如何能聽懂人言并改變自身形態?傳說之所以為傳說,就在于它的奇妙之處。根據當地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說法,自穆桂英那聲令下之后,奇跡真的發生了。從那天起,穆家峪及其周邊方圓數十里內的所有酸棗樹,仿佛真的聽從了元帥的指令,新長出的枝條變得異常光滑,原有的尖刺也逐漸脫落或變得不再銳利。
虎狼峽殞命?滴淚崖下覓英魂
關于穆桂英最終的結局,在各種民間傳說、戲曲評書中有著不同的版本,其中流傳最廣、也最為悲壯的一種說法,是指她并非功成身退、安享晚年,而是戰死在征討西夏的沙場之上。西崖底村的考古發現,為穆桂英的傳說增添了新的注腳。墓中發現的那塊刻有模糊“慕容”二字的銅鏡,似乎又與《保德州志》中“楊文廣娶慕容氏”的記載,以及河南葉縣青龍山一帶將慕容氏尊稱為“姑奶奶”并設有衣冠冢祭拜的習俗產生了聯系。而棺木上的火燒痕跡,又讓人聯想到民間戲曲中穆桂英是“火德星君”轉世的說法。
這座古墓的主人究竟是誰?是傳說中的穆桂英,還是楊家將的其他成員,抑或是一位同樣為國捐軀的無名女將?目前尚無定論。但無論如何,穆桂英的故事,作為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杰出代表,早已超越了史實的考證,成為一種不畏強權、敢于擔當、保家衛國的精神象征。
參考資料:[1]楊凡.從影視劇中看穆桂英形象[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5,31(4):14-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