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鄰居李大媽摔了一跤,年紀大了,骨頭也脆了,這一摔就在病床上躺了大半年,最近才慢慢下地走路。
躺在病床上的這半年多,老伴根本照顧不了她。
擦身子、上廁所都需要力氣,老伴七十多歲了,身體不好,兒女都不在身邊,他只能在旁邊干著急。
后來不得已,請了護工貼身照顧。
李大媽感嘆道:“一個月六千塊錢,就算我們想省也省不下來。該別人賺的錢,還得讓人家賺。”
多虧了李大媽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平攤了醫藥費、住院費和后期護理的費用,這場病才沒有降低老兩口的生活質量。
李大媽憋悶了這么久,話多,見了誰都要嘮兩句。
前兩天我買菜路過樓下中庭,見李大媽坐在亭子里吹風,打了聲招呼,就被她攔住了。
李大媽絮絮叨叨的,問我有幾個孩子,是兒子還是女兒。說起她躺在病床上這半年的花銷,提到錢就心疼。
我安慰她:“兒女都有出息,有他們在,你們晚年就只管享福啦!”
這一下又打開了李大媽的話匣子。
李大媽年輕時受婆婆的影響,懷第一胎的時候,特想要個兒子。
婆婆說,你看身邊有個小子,像我兒子一樣,等以后老了有個依靠。
如她所愿,第一胎真是個兒子,一家人高興壞了。
兒子長到三歲時,李大媽兩口子生了二胎,是個女兒,這下兒女雙全,湊成一個好字。
那時的李大媽想法簡單,閨女以后出嫁了,就是別人家的人,頂多時不時來看望他們一下,不可能守在身邊伺候他們。
兒子怎么著都是自己的兒子,娶了媳婦就是給家里添人了,對兒子兒媳好,以后老兩口養老也有著落。
這次生病,躺在病床上,兒子在國外回不去,女兒嫁得遠也不能守在身邊,想起這一兒一女,李大媽突然發現,生兒生女,其實都一樣。
李大媽告訴我:
“兒子女兒我都一樣養的,兒子有的女兒也有。以前覺得養女兒圖個貼心,不求老了她在身邊伺候,時不時打個電話、來娘家看看我就行;兒子我倒是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事業好、婚姻好、過得好,我們老兩口怎么著也能靠兒子養老。
這次在病床上躺了這么久,發現自己以前的想法都太不切實際了。
不是說兒子和女兒不孝順,孩子都是好孩子。女兒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顧,外孫女要上學,她又離得這么遠,讓她放下家庭來照顧我太不現實了。兒子兒媳和孫子都在國外,兒媳要照顧孫子、兒子要忙工作,我就是摔了一下,也不嚴重,麻煩兒子請假回來一趟,太折騰孩子了,萬一再影響他的工作,那我的罪過就大嘍!
所以我說,生兒生女,其實都一樣。人老了,想要晚年生活過得舒心,還得靠自己,好好鍛煉身體、好好吃飯,盡量別生病。”
這一次,李大媽想明白了很多事情,關于晚年生活、關于養老,她跟我聊了很多。
02
李大媽的觀點我挺認同的,生兒生女的確都一樣。
想起最近正在追的電視劇《我的后半生》,聶娟娟癌癥復發突然暈倒,兒子遠在國外,兒媳又即將生產,他無法第一時間趕回來照顧母親。
朋友把她送到醫院,學校的領導幫忙給聶娟娟請了護工,多虧了她提休后條件優渥,才能做一個比較有尊嚴的病人。
護工王姐見慣了這樣的老人,她說了一句很現實的話:“那孩子不上班啊,那孩子沒孩子啊,這有孩子的沒孩子的,最后靠的還不是我們護工。”
李大媽想要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做父母的,不能帶著目的養育孩子,生孩子的時候就計劃好了回報。
我養孩子,只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樂地生活,他們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畢業后找一份好工作,賺錢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好,我就滿足了。
他們是否在身邊生活,能不能在我生病的時候第一時間趕回來照顧我,這不是我在意的。
我在這件事上看得比較通透。
父母有父母的課題,孩子有孩子的課題。
我接受孩子終將要飛得高、飛得遠這件事,也接受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終將漸行漸遠的事實。
生兒生女都一樣,是因為老了之后,不論兒子還是女兒都不可能在身邊貼身照顧我們,他們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實在分身乏術。
我需要做的準備是,在中年時就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為老年生活做準備。
大量讀書,從更宏大的視角看待親子關系,理清自己的情緒,保持平常心;
堅持健身,每年都去體檢,小毛病及時處理,保持好的身體素質;
努力賺錢存錢,存錢的目的是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哪怕我的孩子以后無力照顧我,我也能夠在生病時有錢醫治。
人老了,健康的身體和足夠的金錢,可以維護老年人的自尊。
真正有智慧的老人,在養老這件事上看得很通透。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他們明白生活的無奈,也理解這種無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