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聚焦:招商銀行帶頭,超50家銀行按下“暫停鍵”
4月9日起,招商銀行正式關閉ATM掃碼存款服務,用戶需持銀行卡辦理存取款。這一動作并非孤例——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包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超50家銀行機構,已陸續宣布停止無卡存款、無卡取款、掃描取款等業務。
大行先行,中小銀行跟進:
工商銀行:2024年4月率先暫停手機銀行無卡取現功能;
交通銀行:同年5月取消預約取款服務;
民生銀行、興業銀行:2024年6月停止“ATM無卡取現”及掃碼取款;
棲霞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2024年底陸續取消自助設備無卡功能。
二、背后原因:安全、成本、用戶習慣三重沖擊
1. 安全風險成“硬傷”
無卡存取款依賴手機銀行掃碼驗證,但身份認證環節被指“薄弱”。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掃碼存款等業務存在技術漏洞,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威脅用戶資金安全。某銀行人士透露,監管部門近年嚴打電信詐騙、反洗錢,銀行不得不“斷臂求生”。
2. 移動支付擠壓現金需求
“現在誰還用現金?”北京市民王先生的吐槽道出普遍現象。支付寶、微信支付普及后,現金使用頻率驟降,無卡存取款淪為“低頻服務”。銀行數據顯示,掃碼存取款業務量占比不足1%,維護成本卻居高不下。
3. 操作繁瑣遭用戶“嫌棄”
“登錄手機銀行→掃碼→選賬戶→輸密碼……帶張卡直接插ATM不香嗎?”用戶反饋顯示,無卡存取款流程復雜,體驗遠不及移動支付。銀行坦言,功能優化優先級低,索性“砍掉”。
三、用戶影響:從“無卡自由”回歸“持卡時代”
調整后,用戶需攜帶銀行卡辦理存取款。盡管部分人感慨“倒退”,但多數觀點認為利大于弊:
安全性提升:銀行卡芯片、密碼雙重驗證,降低盜刷風險;
服務更聚焦:銀行將資源轉向智能柜臺、APP內嵌服務等高頻場景。
四、行業趨勢:ATM機“進化”,銀行數字化轉型加速
關停無卡業務并非終點。多家銀行透露,未來ATM將集成人臉識別、語音交互、數字人民幣兌換等新功能,同時優化線下網點服務效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此舉是銀行從“粗放擴張”轉向“精細運營”的關鍵一步,通過降本增效應對金融科技沖擊。
五、專家觀點:陣痛后的長遠價值
“銀行正在重新定義‘便捷’。”業內人士分析,無卡業務收縮看似倒退,實則為用戶資金安全筑起高墻,并推動銀行服務向智能化、場景化轉型。正如網友評論:“帶卡麻煩一時,總比丟錢后悔強!”
結語
當“無卡化”浪潮撞上安全與成本的紅線,銀行的抉擇折射出金融服務的深層邏輯:便捷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未來,如何在創新與風險間找到平衡,仍是銀行業的核心命題。
溫馨提示:近期需辦理存取款的用戶,請務必攜帶銀行卡,避免白跑一趟!
#多家銀行叫停無卡存取款業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