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基建能力在全球范圍內都備受贊譽,
特別是高鐵的建設,如今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即便是那些歷史悠久的鐵路強國,也已經被我們遠遠甩在身后。
不過,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我國投入巨資建設的高鐵,
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并且這個虧空數額相當驚人,
五年前的時候,累計虧損已經接近5.5萬億元。
這讓人感到困惑,高鐵票價雖然不算便宜,但長途旅行時費用也不低,
再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天乘坐高鐵的人數肯定不少,
那么為何還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虧損呢?
五年過去了,高鐵是否已經實現了盈利呢?
一個國家想要推動經濟發展,鐵路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這項工作都必須持續推進。
中國如今的發展成果有目共睹,但只要涉及人均指標,
水平就會明顯下降。比如私家車擁有量,中國平均每五人中有一人擁有汽車,
而每年依靠鐵路通勤的人次高達26億。
相比之下,美國這一數據僅為1億人次,與我們相差甚遠,
如果沒有鐵路,經濟發展的設想將難以實現。
民眾出行需求旺盛,鐵路停運根本不可能。
修建鐵路不僅帶動了經濟,還為冶金、化工、電子和餐飲等行業提供了巨大支持,
數十萬家企業因此受益。每投資1億元,就能產生1.8億元的經濟效益,
整個產業鏈隨之活躍起來。此外,鐵路建設不僅關乎民生,國防建設同樣離不開它,
2006年之前,西藏地區士兵運輸主要依賴直升機,
青藏鐵路通車后,印度邊境局勢才得以緩解。
鐵路對百姓來說至關重要,
對經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對國家安全也有保障作用,即便虧損也要繼續推進。
鐵路債務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上世紀90年代前后,國家開始大規模發展鐵路建設,
后來由于資金不足,鐵道部不得不開始借貸。
從1994年起,鐵路便出現了虧損現象,當年虧損達35.4億元,
此后虧損規模逐年擴大。
鐵道部向平安保險、中海油等企業融資,
又從地方政府籌集了1.6萬億元,同時發行債券四處借款。
通過這些方式,鐵路網絡逐漸鋪開,但賬單也隨之飆升。
到2019年時,累積債務已十分驚人,達到近5.5萬億元,
根據2024年的數據顯示,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增長,已經超過6.2萬億元。
鐵路網越密,借的錢越多,最終形成了如此龐大的債務。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鐵路建設耗資巨大,花費如同流水一般。
或許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鐵路鋪設是一項極其燒錢的工程,
普通鐵路每公里造價就高達5000萬元,高鐵更是翻倍甚至更高,
這樣龐大的資金投入,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夠收回的。
這還不包括人工成本,無論是施工設備還是勞動力,
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這也是支出的重要部分。
而且鐵路不僅建設時需要資金,拆除同樣耗費不菲,
一條100公里長的普通鐵路,建造成本約10億元,拆遷費用就需要1至3億元。
與高昂的成本相比,票價顯得微不足道,
即使不考慮后期維護成本,僅建設成本就很難通過票價回收。
盡管鐵路投入巨大,但它帶來的收益也不容小覷。
2019年,國鐵集團總收入超過1萬億元,如果單純計算利潤,
也能超過25億元,這一數字看似可觀。
2024年前三季度,投入上千億元,盈利接近130億元。
然而高鐵運行同樣需要巨額成本,僅僅運行一小時,電費就將近1萬元,
而票價僅為每公里四毛錢,一趟下來可能連電費都不夠支付。
即使是盈利能力最強的京滬線,每年能賺250億元,
也需要整整十年才能回本,如果加上利息,所需時間更長。
而這還是最賺錢的線路,其他線路則常常處于虧損狀態,
尤其是在疫情那幾年,連京滬線也難以支撐。
雖然我們的建設成本高得嚇人,但與其他國家相比,
票價卻異常低廉,韓國高鐵票價約為每公里7毛8分,
美國更是高達1.7元,相比之下,中國的票價簡直像是白送。
這樣的經濟賬算下來,并非輕松之事。
鐵路除了服務于經濟發展外,更重要的是為普通大眾提供便利,
2006年,懷化至梅江的7272次列車開通,全程178公里,
票價只需7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趟列車頗具特色,乘客多為貧困農民,
他們挑著自家種植的農作物跨省銷售,一天收入可達200元。
車廂內80%都是老年人,他們依靠這趟列車補貼家用。
為了方便這些乘客,每節車廂拆除了16個座位,騰出空間放置菜籃子,
并且允許先上車后買票。每天清晨,車廂里擠滿了農民,
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坐車賣菜后再回家,臉上洋溢著笑容。
這條線路運行了18年,成為偏遠地區農民的“致富專列”。
鐵路通到哪里,日子就好到哪里。
要想讓鐵路盈利,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
2024年前三季度,盡管負債金額不斷攀升,但利潤也在逐步增加。
尤其是9萬公里的老線路中,有1.1萬公里改造成高鐵用于貨運,
煤炭、鋼鐵、礦石等物資需求旺盛,但即便如此,
仍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對鐵路的需求。
停掉一列客車,可以讓三列貨車運行,貨運利潤更高。
老線路運力不足,還需繼續擴建。
客運業務同樣繁忙,僅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
鐵路運送旅客近21億人次,收入超過4800億元,同比增長近5%。
國鐵集團還試圖開拓國際市場,但由于手續繁雜,進展緩慢。
修得多跑得多,資金自然會回流。這條路靠數量取勝。
鐵路虧損的背后,實際上反映了國家經濟發展的路徑。
1990年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成為常態,政府大力投資鐵路建設,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產業受到沖擊,產能過剩嚴重,資金難以回收。
鐵路沿著這條路徑前行,貸款修路,債務逐漸累積。
目前這種情況正在逐步改善,負債率逐年下降,
可以說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逐漸過去。
專業人士曾計算過,一列重載貨運列車載貨4萬噸,
15年內可償還近3萬億元的債務。
這筆債務隨著經濟發展被逐步化解,鐵路建設也在持續努力中。
參考信息:中國經營報:《國鐵集團負債破6萬億元大關 上半年虧損超800億元》央廣網:《國鐵集團2019年資產負債率65.98% 總體處于可控水平》中國經濟周刊:《中國工程院2.66萬億的鐵路負債并不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