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臺海雷霆軍演震撼美國,智庫警告美軍常規戰力已難敵中國,并鼓動特朗普發展5000噸級戰術核武,應對"中國威脅"。但面對中國反艦導彈與防空體系,美軍西太平洋戰略優勢不再,美國又該何去何從?
【解放軍舉行“海峽雷霆-2025A”軍事演習】
近日,一場解放軍對臺“48小時雷霆行動”,引發了關于亞太地區戰略態勢的大討論。這場演習似乎像一把尖刀,直直插入美國高層的心臟,讓他們痛苦地意識到:在常規武器的領域里,他們已無法輕易打贏一場與中國的戰斗。
根據福克斯新聞的報道,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及一群有影響力的保守派,就此事紛紛警告:如果印太地區爆發戰爭,美國可能在戰術核武器領域遭遇嚴重短板,對中國難以形成有效遏制。
他們假設了一個極端場景——中國使用戰術核武器,摧毀美國在關島的空軍基地,造成3000多人傷亡,而美國則面臨,沒有可以有效反擊的戰術核武器的窘境。
【解放軍大方展示東風-26核常兼備導彈】
面對這樣的擔憂,這些保守派紛紛向特朗普建言:美國亟需生產5000噸級的精確制導戰術核武器,以便在亞太地區壓制中國。而且,他們熱衷炒作“中國威脅論”,聲稱中國正在發展高超音速核導彈,而美國的核武器明顯落伍,急需更新。
然而,對此,中國外交部始終堅守立場,多次重申中國的核政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將核力量維持在保障國家安全所需的最基本水平。美國這些年老是拿“中國核威脅”來說事,只不過是想給自己擴大核武庫、追求絕對戰略優勢找個理由罷了。
至于,什么是戰術核武器?說白了就是,與戰略核武器相比,戰術核武器被設計用于戰役級別的軍事目標,如攻擊敵方陣地或戰區,而非直接攻擊敵國本土城市。
據悉,美軍在歐洲部署大量戰術核武器,如今升級為B61-12型號,主要用以對付俄羅斯。然而在亞洲,相似的策略似乎困難重重。
【F-35投擲B61-12核彈】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的B61戰術核彈,需要戰機攜帶至目標附近投放,這意味著F-15、F-16或F-35等飛機,必須直接飛至敵人上空實施攻擊。
在冷戰那會兒,這種打法在歐洲那塊兒小地方還行得通,但要是放到太平洋這片大海域,可就有點力不從心了。更不用說,美軍航母的行動半徑雖大,但面對中國現代反艦導彈威脅,進入南海已是高危操作。
而傳統基金會的焦慮,更是源于美國過去數十年間,側重于研發鐵炸彈式的戰術核武器,而忽略了中程彈道導彈的開發,結果使得美國在面對“中國可能用戰術核武器摧毀關島”的假想情況下,顯得無計可施。
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航空力量,即便擁有如F-22和F-35這些先進戰機,在中國不斷發展的防空反導體系面前,勝算也不是很大。
【在西太平洋美軍航母優勢不再】
而美國曾經的制勝法寶——航母戰斗群,在冷戰后期以至21世紀初,一直是美軍維系全球霸權的重要支柱。一個航母戰斗群所攜帶的上百架戰機,足以震懾大多數國家。
但如今,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技術,已經對美軍構成了有效威懾,使得亞太地區的軍事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
再來仔細觀察美國的軍工產業鏈,我們發現,盡管其工業基礎依舊深厚,但結構性衰退已經開始顯現。在某些關鍵軍事技術領域,美國正面臨來自中國等國家的激烈競爭。
中國的航空工業近年來迅猛崛起,不僅大幅縮小了技術差距,甚至在部分領域實現超越。以殲-36的出現為例,它們標志著中國空軍力量的革新與騰飛。
綜上所述,在西太平洋這片復雜而關鍵的戰略舞臺上,美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中國航空工業迅猛崛起實現超越】
即便是在理論上,美軍若膽敢對解放軍動用戰術核武器,其面臨的不僅是來自軍事上的反擊,還有可能導致其,在整個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勢力范圍的全面潰敗。
關島、夏威夷、日本這些長期以來,被視作美國在太平洋的橋頭堡的地區,他們的安全穩定也將岌岌可危。
更為嚴重的是,一旦戰爭狂熱分子真的走出瘋狂的一步,他們恐怕將無處可逃,成為全球公敵。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有可能會聯手,追捕那些下令發起核攻擊的人,確保他們為自己的瘋狂行為付出沉重代價。
對于美國而言,一味倚仗核武器的威懾力,恐怕已很難保證有效,如何調整戰略思維、應對崛起中的中國,將成為其未來亞太政策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而和平始終是解決問題的基石,通過對話與合作,來促進相互理解和信任,才是構建穩定地區秩序的長久之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