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一座偏僻的小山村,70歲的農民危勇用一首18字的《詠雞》,掀起了文壇的波瀾。
這首模仿唐代神童駱賓王《詠鵝》的短詩,不僅斬獲國家級農民文學獎,更讓“一字千金”的古老成語,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有人笑稱這是“老年版神童逆襲”,也有人感嘆“泥土里長出的詩,比書齋里的更鮮活”。
而爭議背后,一個老人用半生堅持證明:詩意從不挑年齡,文學也從未遠離人間煙火。
田間地頭的“隱士詩人”
危勇的院子與普通農家并無二致,竹籬圍起的菜畦泛著新綠,幾只蘆花雞在墻角踱步,屋檐下掛著風干的辣椒和玉米。
但若細看,木窗邊的舊木桌上總攤著幾本書,泛黃的紙頁被翻得卷了邊,那是他用了三十年的《唐詩三百首》。
村里人常打趣:“老危看書比種地還勤快。”他卻笑答:“莊稼養胃,詩養心。”
上世紀50年代,湖南山區的私塾里,8歲的危勇攥著借來的《千家詩》,手指逐字劃過紙面。
兩年后,因家貧輟學的他,背著竹簍上山砍柴時,總把詩句編成山歌哼唱。
村里老秀才見他癡迷,偶爾教他認幾個生僻字,危勇便如獲至寶,用樹枝在泥地上反復書寫。
多年后他回憶:“那時覺得每個字都像田埂上的野花,越琢磨越有味道。”
而生活的重擔從未壓垮他對文學的向往。
白天危勇在稻田里彎腰插秧,褲腳沾滿泥漿,夜晚就著煤油燈讀《李太白全集》,油墨香混著稻稈氣息鉆入鼻腔。
村里人說他“窮講究”,他卻在日記里寫道:“看一行詩,就像給心里點盞燈。”
這種近乎固執的堅持,讓他成了鄉親眼中的“怪人”,別人趕集買肉,他攥著皺巴巴的零錢換回舊書攤的《宋詞選注》。
農閑時大伙打牌閑聊,他蹲在雞舍旁觀察公雞踱步,嘴里念念有詞。
一鳴驚人的18字
2021年深秋的某個清晨,危勇像往常一樣給雞喂食。
朝陽灑在蘆花雞油亮的羽毛上,公雞突然引頸長鳴,驚飛了竹梢的麻雀。
這一瞬間,他想起駱賓王七歲寫《詠鵝》的傳說,心頭猛地一跳:“他能詠鵝,我何不詠雞?”
但真提起筆,才發現“簡單”二字最難,他試過文縐縐的“朱冠映赤日”,嫌太雕琢,改成“昂首唱天明”,又覺失了野趣。
直到某個寒夜,危勇再次被雞鳴喚醒,他望見窗外殘月將墜、晨星初現,那句“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突然蹦了出來。
再回頭看初稿“雞,雞,雞,尖嘴對天啼”,活脫脫就是自家那只每天準點打鳴的公雞,既帶著農家的憨直,又暗含光陰流轉的詩意。
這首《詠雞》獲獎后,有人質疑“不過是仿寫《詠鵝》”。
但若細品,兩首詩恰似隔空對話的鏡象,駱賓王筆下白鵝曲項撥清波,是童眸中躍動的生機。
危勇詩中公雞喚晨曦,則是老者對時光的凝視。
更難得的是,18個字里藏著也七十載的人生況味,年輕時他也像那只“尖嘴對天啼”的公雞般銳氣逼人,如今卻在“呼皓月、喚晨曦”的輪回里,讀懂了歲月靜好。
泥土里長出的文學獎
當《詠雞》登上農民文學獎領獎臺時,評委們給出的評語耐人尋味:“這不是精致的盆景,而是帶著露水的野花。”
的確,與學院派詩歌的深奧隱喻不同,危勇的詩扎根于土地:他寫菊花“金甲滿東籬,秋風不皺眉”,寫插秧“彎腰繡綠毯,汗滴化云煙”。
這些詩句沒有華麗的修辭,卻讓無數城里人恍然驚覺,原來詩不必在遠方,它就在鋤頭落下的地方。
有人說“萬元獎金太高”,危勇卻把大半積蓄用來印詩集,免費送給村里孩子。
有人嘲笑“老農寫詩不倫不類”,他的回應是在頒獎典禮上念了段自創的《種詩謠》:“撒把字兒土里埋,春雨潤出綠芽來,莫笑老漢癡如許,詩田也要慢慢栽。”
臺下掌聲雷動,比起獎杯,這份通透更讓人動容。
文學終將回歸人間
危勇家的雞舍旁,如今多了塊木牌,上面刻著《詠雞》全文。
常有游客慕名而來,舉著手機合影,老人總擺擺手:“看雞看雞!詩在雞身上哩。”
這話倒暗合了文學的真諦,駱賓王看見鵝的靈動,陶淵明聽見菊花的私語,李白醉眼望出月亮的情愁,偉大詩篇從不是書齋里的冥思苦想,而是生命與萬物的共鳴。
當《詠雞》在短視頻平臺被改編成魔性兒歌,當小學生作業本上出現“危勇體”打油詩,這場始于田埂的文化漣漪,早已超出獎項本身的意義。
它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總以為詩意被高樓碾碎,卻忘了蹲下身,就能在泥土里撿到散落的詩行。
危勇依然每天清晨喂雞,午后讀書。
有人問他下一步寫什么,他指著菜園笑答:“詠瓜詠豆詠螞蚱,天地萬物皆可話。”
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仿佛地上也寫著一首無字的詩。
你覺得危勇創作的這首帶著泥土芬芳的詩句怎樣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