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蔣立冬 AI創意
患者張某因長期吸煙史,近期出現持續性咳嗽伴痰中帶血癥狀。經臨床初步檢查,肺部CT提示存在可疑結節。為明確結節性質,臨床醫生為其行穿刺活檢,并將組織樣本送至病理科進行病理學評估。
這一過程引發了患者對病理科職能的疑問:病理科如何通過組織樣本確定疾病性質?其技術流程與診斷依據是什么?本文將以科學視角解析病理科的工作機制及其在醫學診斷中的核心作用。
一、病理科的職能
病理科是醫院中承擔疾病診斷與研究的核心科室,其核心職能是通過對組織、細胞及體液樣本的形態學與分子學分析,為臨床提供客觀、精準的診斷依據。
病理診斷被稱為醫學診斷的“金標準”,因其直接基于病變組織的微觀特征,能夠揭示疾病的本質,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病理醫師需具備扎實的形態學分析能力,結合分子生物學技術,完成從樣本處理到綜合診斷的全流程工作。其職責不僅限于診斷,還包括參與多學科會診、預后評估及科研支持,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的重要橋梁。
二、病理學檢查的技術流程
以肺部結節活檢為例,組織樣本送達病理科后,需經過以下標準化流程:
1、樣本接收與預處理
固定:樣本經核對信息后,立即浸泡于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中。福爾馬林通過交聯蛋白質穩定細胞結構,防止組織自溶或腐敗,同時保留抗原表位以供后續檢測。固定時間通常為6-48小時,依據組織厚度調整。
脫水與透明化:梯度乙醇(70%-100%)逐步置換組織水分,二甲苯溶解脂類物質,使組織透明化,便于石蠟滲透。
浸蠟與包埋:將組織置于熔融石蠟(56-58℃)中充分浸透,再進行包埋,冷卻凝固為蠟塊。此過程可長期保存組織形態,并為超薄切片提供物理支撐。
2、切片制備與染色
切片機操作:使用旋轉式切片機將蠟塊切割為3-5微米厚度的連續薄片。切片厚度需精確控制,過厚影響透光性,過薄可能導致組織撕裂。
載玻片處理:切片貼附于經多聚賴氨酸涂層的載玻片,防止脫片。未染色的切片稱為“白片”,用于免疫組化或分子檢測;常規HE(蘇木精-伊紅)染色切片中,細胞核呈藍色(蘇木精結合DNA),細胞質呈紅色(伊紅結合胞質蛋白)。
3、顯微鏡下診斷
形態學分析:病理醫師通過光學顯微鏡(40-1000倍放大)觀察組織結構異型性、核質比、核分裂象及壞死區域。例如,惡性腫瘤的典型特征包括細胞極性喪失、核深染及病理性核分裂。
鑒別診斷:結合臨床信息(如影像學特征、腫瘤標志物水平)排除相似病變。以肺部結節為例,需鑒別原發性肺癌、轉移癌或炎性假瘤。
4、輔助檢測技術
免疫組化(IHC):利用抗原-抗體反應檢測特定蛋白表達(如PD-L1、Ki-67),用于腫瘤分型或預后判斷。
分子病理學檢測:通過熒光原位雜交(FISH)、PCR或二代測序(NGS)等技術,分析基因突變(如EGFR、ALK)、微衛星不穩定性(MSI)等分子特征,為靶向治療提供依據。
三、病理報告的核心要素
病理報告是病理科工作的最終產出,其內容需包含以下關鍵信息:
1、大體描述:記錄送檢組織的肉眼特征(如大小、顏色、質地)。
2、鏡下描述:詳述細胞形態、組織結構及異常發現(如核異型性、浸潤深度)。
3、診斷結論:明確病變性質(良性/惡性)、組織學類型(如腺癌、鱗癌)及分級(如G1-G3)。
4、輔助檢測結果:若進行IHC或分子檢測,需列出相關標志物的表達狀態或基因變異情況。
5、報告出具時間:常規HE染色病理報告通常在3-5個工作日內完成。若需補充IHC或分子檢測,時間可能延長至7-10天。
四、病理學術語解析
1、蠟塊:石蠟包埋技術自19世紀沿用至今,其優勢在于可長期保存(數十年)并重復切片,為回顧性研究提供材料基礎。
2、白片:未染色的切片,制片時需避免RNA酶污染,若用于分子檢測,需使用RNA穩定劑處理載玻片。
3、數字病理:全切片掃描(Whole Slide Imaging, WSI)技術將玻片數字化,支持人工智能算法自動識別病變區域(如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評分)。
4、液體活檢:通過檢測循環腫瘤DNA(ctDNA)中的甲基化標志物或突變譜,實現無創性腫瘤篩查與耐藥監測。
五、病理科與其他科室的協作模式
病理科并非獨立運作,其診斷過程需與臨床科室、影像科及檢驗科緊密協作:
1、臨床溝通:病理醫師需審閱患者病史、影像學報告及實驗室數據。例如,肝硬化患者的肝臟結節需結合AFP水平排除肝細胞癌。對不符合臨床表型的病理結果(如年輕患者的“高分化腺癌”),需啟動復查流程。
2、多學科會診(MDT):針對復雜病例(如肉瘤樣癌或混合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理科聯合影像科、腫瘤科及外科討論診斷與治療策略。MDT模式下,病理醫師需提供分子分型數據(如BRAF V600E突變狀態),指導個體化用藥。
3、質量控制:病理科需定期參與室間質評,確保染色技術、診斷標準符合國際規范(如WHO腫瘤分類)。
六、病理切片與蠟塊的管理規范
患者或家屬需借閱病理切片或蠟塊時,應遵循以下流程:
1、申請材料:持目標醫院出具的借片單及病理報告復印件至原醫院病理科登記。
2、借閱范圍:HE切片與蠟塊通常可免費借出(部分醫院收取押金)。白片需按實際消耗收費,且需注明切片厚度(通常4-5微米)及是否涂膠。
3、保存要求:切片需避免物理撞擊或高溫(蠟塊保存溫度應低于50℃)。歸還時需附目標醫院的會診報告,以便原單位更新檔案。
七、病理學的未來發展方向
隨著精準醫學的推進,病理學正從傳統形態學向多組學整合診斷轉型:
1、數字病理:全切片掃描技術(WSI)可實現遠程會診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提升診斷效率。
2、液體活檢:通過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實現無創性腫瘤監測與療效評估。
3、單細胞測序:解析腫瘤異質性,為個體化治療提供更精確的分子圖譜。
病理科作為醫學診斷的核心環節,通過微觀與分子層面的綜合分析,為疾病診療提供不可或缺的科學依據。其技術流程的嚴謹性、診斷標準的規范性及多學科協作的高效性,共同保障了醫療決策的準確性。
未來,隨著技術的革新,病理學將進一步推動精準醫學的發展,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診療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