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存在,似乎給每個忙碌的日子有了很多期待的時刻。邀上三兩知己好友,奔赴一場電影的約會。或浪漫、或恐懼,你可能會控制不住的流淚,還可能捧腹大笑到失了所謂的儀態舉止。不過,一切發生得都很自然,沒有人會責怪一個因為電影而流露真誠自我的人。
這或許就是電影的魅力了,這塊寬大的熒幕承載了一群人的血汗淚。電影演員將生活中各種樸實無華、驚心動魄的故事用自己專業精湛的演技、通過自我的表達呈現在熒幕上,他們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臺詞、一個動作都可能讓身處于黑暗,眼神只能聚焦在光源處的觀影者產生強烈沖擊。
電影里的演員真的把角色演活了,他們塑造的熒幕形象停留在觀影者的內心深處無法散去。成功的演員總是具備這樣留住人人心的魅力,即便光陰流逝,新上映的電影成了老電影,但電影本身始終是鮮活的,演員同樣也是鮮活的,他們都在當時的某個時刻獲得了永恒。
半工半讀的少年人——張瑩
在這里,我想介紹一位電影演員,準確來說他是個老演員了,老到只能存在于電子記憶中,他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著名的電影演員張瑩。可能大家并不熟悉這個演員,畢竟時間已經過去了漫長的55年,他在這個世間的痕跡已被歲月無情地沖刷了很大部分。
1924年張瑩降生了,他出生在遼寧省開原市一個貧困農民家庭。這樣的人生劇本似乎早就注定了他的人生,貧窮的味道侵蝕著人的靈魂,人只能拼命勞動,拼命流汗才能換取微薄的工資。
為了活下去,張瑩很早就告別了學生的身份。他急需的是活下去的資本,不是提升自我的校園生活。輟學后的張瑩有著多重身份,他是建筑工、搬運工、雜役……年紀輕輕的小孩被迫長大,被生活壓彎了脊背。他同父親一起,承擔著照顧家庭的重任,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里艱難謀生。
艱難困苦的生活沒有把他打趴下,反而將他磨練成一個剛強不屈、自立向上的江湖少年人。張瑩沒有放棄學習,或許他一直就熱愛著。即便在白天勞累了一整天,他也要在疲憊困倦的晚上抽出時間來學習,他依然憧憬著校園生活。
不知在多少個寂靜無聲的黑夜,少年單薄的身影從未缺席過。很快便傳來了好消息,他考上了一所商業學校。半讀半工的張瑩,再次進入知識的殿堂。到這里,或許你會覺得他已經實現了逆天改命的愿望,為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但事實上,張瑩戲劇般的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
演技實力派演員——張瑩
張瑩的藝術天賦開始嶄露頭角。在朋友的介紹下,張瑩加入了家鄉開原市的黃龍劇團,他一有時間就會到劇團里演戲。演戲可以當作是一份兼職,是平常的經濟來源之一。但是張瑩在這里滿足了自己的文藝愛好,也為他未來的演藝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后來,他成為了遼西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一員。正式成為一名演員的張瑩,編排、參演了很多文藝作品,他在文工團里大放異彩。隨著革命斗爭的號角吹響,祖國大地到處都洋溢著新生活的氣息。
藝術家們總是十分敏感的,靈感也是瞬間的事情。張瑩身處革命斗爭時代,時常跟隨部隊游走在前線,這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他和文工團的團員們一起創作了很多精辟短小、意義深刻的文藝節目。他還創造了《白毛女》舞臺劇的“大春”人物形象,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還獲得了領導的夸獎。
他在文工團正步步高升,一路坦途,很快就成為了團里的骨干力量。不久張瑩就被調任,來到了東北文工團。后來,他又于194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為了長春電影制片廠的一名演員,開始進軍影壇。
或許是有了之前劇團和文工團的表演基礎,他在電影領域如魚得水,演繹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他是《白毛女》中的大鎖、《平原游擊隊》中的司令員、《趙一曼》中的地下黨員、《沙家店糧站》中飾殘廢軍人。
這些角色雖然都是些小角色,但是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瑩演活了每一個角色,使得這些角色在世人心中獲得了長久的記憶,彌補了它們在熒幕中短暫的時長缺憾。
他還是《六號門》里果敢剛毅、追求進步的工人李俊華。張瑩身上有著李俊華的影子,他曾經也是一名搬運工,過去的經歷讓他能更好的理解李俊華這個角色,可以說是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惺惺相惜。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做足了準備工作。他再次將自己放回到當初搬運工的那個狀態,他同天津的搬運工們同吃同住。他不再是一名演員,而是一個體驗者。他仿佛又回到了當時弓著疲倦的腰身,大汗從額角嘩嘩留下,咸紅的雙眼里不知道是汗水還是眼淚的窘境。
就這樣張瑩成功地演繹了李俊華,這個在黨的領導下敢于斗爭、勇于追求的先進工人形象在大熒幕上大放光彩。張瑩卓越的演技,他所展現的樸實、堅強,為他贏得了“硬漢小生”的稱號。
除了《六號門》的李俊華,他還塑造了另一個非凡的人物形象。《董存瑞》中的趙連長又是另一個獨特的張瑩“作品”。這次張瑩飾演的不是主角董存瑞,但卻是指導新人成長的軍隊干部形象,重要性呼之欲出。
董存瑞,那個用年輕的身軀炸掉碉堡的少年,他犧牲只有19歲。生命的逝去令人生憾,但董存瑞短暫的一生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先輩留下的光輝精神。我們為這個少年感到惋惜,但是想到一直照顧他的趙連長,像父親一樣給予過董存瑞愛意和溫暖,不免讓人心頭一緊,似乎淚水就要輕涌而出。
張瑩飾演的趙連長,他在責備董存瑞浪費子彈時,或許不僅僅是上司對下屬的斥責,電影里的趙連長對這個年輕人是嚴厲又慈祥的。就像父親帶著關心的責罵,雷聲大雨點小。透著一股“恨鐵不成鋼”的復雜感情。做錯事情嚴厲批評是原則,但是當董存瑞傷心哭泣時,趙連長又流露出對孩子的疼愛和關懷。
真摯的演技打動了人們,這部作品還獲得了“文化部1949年—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張瑩也拿到了“演員一等獎”。
突降一場風波
人生走到這一步,算得上是輝煌的了。可惜好景不長,顯然低谷早已在人生的脈絡上布好了局,終于走到了這個路口。60年代席卷而來,搜刮著張瑩。他被劃為右派分子,被開除了黨籍,還被發配到北大荒去改造。
被迫遠離親人的張瑩在黑龍江850農場的畜牧隊進行勞動改造。他每天在這里干著最苦最累的活,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這份改造顯然是要了人的命了。即便如此,張瑩依然沒有放棄對演藝事業的熱愛。他希望盡快完成勞動改造,每天積極勞動,就這樣他在畜牧隊里度過了艱難的三年。
1960年,他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終于回到了家鄉和親人的懷抱中。很快,他又重返自己熱愛的電影領域。這次,他主演的電影《小兵張嘎》再次火爆全國,人們又再一次見識到了消失了三年的電影演員張瑩的實力。
張瑩在電影《小兵張嘎》中飾演羅金保后再次走紅,這次堪稱是他的巔峰作品。電影里的羅金保是個有意隱藏漢奸身份的我黨隊員。“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讓張瑩的演技得以充分展現,舉手投足間展現出“漢奸”的奸詐匪氣形象,同時又展現出我黨偵察員機智勇敢、經驗豐富的時代人物形象。
他還是小兵張嘎口中親切的“老羅叔”,他是經典的兒童故事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成人形象了。張瑩在經歷了三年的黑暗后,再次重返榮耀之巔。
但造化弄人,老天喜歡和張瑩玩起起伏伏的人生游戲,不過這次,張瑩再也沒有再次“起來”的可能了。
張瑩生病了。他得了可怕的胃癌。原本以為他能夠像之前一樣挺過去,但是老天還是無情地收了他。1969年,張瑩因胃癌去世了,享年45歲。或許是天妒英才,才會讓這樣優秀的人那么早就離開了吧。
張瑩的一生可謂是“戲劇人生”。他走過了跌宕起伏的一輩子,化作一縷清風走了。但他留下了寶貴的影視作品,流轉在時間的長河中璀璨不息。
家人還在悲痛中
張瑩去世了,但是他的妻子還在懷著他的夢想前行著。張瑩的妻子李慧穎也是個文藝分子,在學校時就經常參加演出活動。長大的她,成了東北電影制片成的演員。也就是在這里,她結識了這一輩子想要相守一生的人。
1951年,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這對因電影結緣的夫妻一起幸福地度過了18年,之后兩人孕育了三個孩子。
60年代的批斗讓夫妻二人被迫分離兩地,張瑩的妻子也未能幸免,成為批斗大隊的一員。后來糾正錯誤,大家都回到了正軌。正當開啟新生活時,張瑩的離開讓李慧穎備受打擊。
但作為一名母親,她必須振作起來 ,照顧好三個孩子。1952年,她從演員轉行到北京電影學校,也就是現在的北京電影學院擔任團總書記,正式進入高校工作。后來她成為了表演系的任教教師。
任教期間的李慧穎始終與表演親密接觸,她也參與了《日出》、《雷雨》等話劇的演出。此外,她基于多年的教學和表演實踐經驗,還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如《表演藝術的元素分析》、《表演藝術是感覺的藝術》等。
李慧穎在丈夫死后,很快收拾好自己的情緒,決定繼續過好未來的生活。她繼續從事著夫妻二人都熱愛的表演事業,還養大了三個孩子。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事業女性吧。但是再堅強的女人總有柔軟的一面,她可能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張瑩。
1978年,張瑩的錯劃右派問題得到了糾正,后來北京電影制片廠還舉辦了追悼會公開表示對張瑩的悼念,在儀式上,妻子李慧穎講述了丈夫如過山車般起起伏伏的一生。他或許可以安息了,時間終究會揭開事實的真相,但卻早已物是人非。
李慧穎對丈夫的思念綿綿不斷,她將這些回憶、感覺寫成了文字。在她的文章《風風雨雨十八年——憶張瑩》里,記錄了張瑩病故前對她留下的最后一段文字。“這種病沒有辦法了,你要做好一個人帶孩子的準備……”
這段話站在張瑩的角度是很正常的,妻子李慧穎確實需要做好準備,這是一個丈夫最后時刻對妻子的勸慰,但當時的李慧穎打斷了張瑩繼續說下去的念頭。
李慧穎在文章表達了自己的遺憾,或許當時的她不應該阻攔張瑩,這樣他還有可能留下更多的話語,至少除了現在這些,還有許多他想說而未說出的話。
李慧穎對張瑩的愛流淌在筆尖,用愛澆筑的文字寫了一段又一段,成了一篇又一篇,最后成了一本厚厚的書。
2018年6月《輝煌·蒼涼——憶張瑩》一書出版問世,這本書近乎全面的書寫了張瑩的一生。文中收錄了包括妻子李慧穎、張良、葛存壯等眾多老一輩藝術家們對張瑩深情回憶時留下的有感而發的文章。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張瑩已經離開了半個多世紀,她的家人依舊在心里留著他的一席之地,盡管內心安放著逝者不免會帶來憂傷和悲痛。但他的家人永遠在用自己的方法讓張瑩離自己的生活近一點、再近一點。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70年前老電影《趙一曼》演員大多去世 難忘石聯星安琪張平等明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