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萬搶下83平米黃金地段公寓!"這標題聽著像天上掉餡餅,杭州劉女士起初也這么想。
可當她在3月30日拍下紹興世紀東街永利大酒店樓上那套房,5萬保證金剛打過去,轉頭就發現——電梯要刷卡才能用,物業費張口就是每年8000元,水電費還得額外掏腰包。
合著買房像開盲盒,拆開才發現里頭塞著個"碎鈔機"?
酒店經理的回應更魔幻:"這跟炒股一個道理,這么大面積才賣白菜價,早該想到有風險啊!"
敢情現在買房都得先考個《風險預判師資格證》?關鍵這8000元物業費既沒公示收費標準,酒店還甩鍋說只是"鄰居關系",電梯水電都得業主自己搞定。
現場其他業主也懵圈:"物業費不是你們收的嗎?"結果酒店雙手一攤:"我們只管數錢,服務請自助。"合著業主們花31萬買了張"自助服務體驗卡"?
更絕的是這套房前兩次拍賣流拍的真相——40.1萬和34萬都沒人要,輪到劉女士31萬撿漏成功。
現在才看懂,這不是房價跳水,是前兩任買家早看穿了物業費這個"無底洞"。拍賣公告里那句"后續費用和酒店自行協商",活脫脫像泡面包裝上的"圖片僅供參考"。
律師朋友給算了筆賬:按市價83平住宅物業費約2000元/年,劉女士這8000元直接翻四倍,抵得上三四線城市一套房的租金。
所謂"十個點回報率",還沒見著租金先被物業費吃掉八成,這哪是投資?簡直是請了個物業公司當祖宗供著。
這事兒給所有想撿漏法拍房的人敲了警鐘:買房別光盯著成交價,得拿著放大鏡看公告里的小字。
下次見到"自行協商"四個字,建議直接腦補成"自行填坑"。
畢竟這年頭,沒有白撿的便宜,只有精心包裝的陷阱——您以為是抄底樓市,其實是在給物業公司沖業績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