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起,科研圈興起了一股“野生菌購買潮”,前有“果菌王”入職中國科學院,后有“紅糖霉菌”上岸交大,碩博生看到在實驗室怎么也培養不出的野生菌,紛紛出高價拿下。
與此同時,網友也發現家中有機質上發的霉或長的蘑菇,是能夠變現的。
某官方媒體報道,山東一女子在朋友的提醒下,將家中一個完全發霉變綠的橘子掛網售賣,這個長滿青霉菌的橘子最后以 500 元的價格成功賣出!
圖片來源:《杭州日報》官微
發霉橘子:從垃圾桶到科研人手里
這波撿錢一樣的操作引爆全網熱議。
網友們一邊后悔著自己錯過的商機,好像誰都曾丟掉發霉的橘子,一邊也都紛紛效仿,把長滿綠毛的橘子在某二手平臺掛上鏈接,標價幾十、幾百到幾千不等,還有標價五位數甚至七位數的發霉橘子。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網上賣家眾多,對發霉橘子的商品配文可謂精準定位咱們科研群體。
有的寫著“適合科學實驗”,還貼心地注明適合生物或化學類,表面有青霉菌和灰霉菌,培養基上完美上手;
有的直指買方痛點,“尤其是微生物實驗和畢業設計”;
有的標榜自家稀缺性,強調“表面霉斑獨特”;
有的專門提醒買方,“僅用于生物醫學研究,禁止食用”;
有的限制了年齡,“適合 14 歲以上的朋友用來做實驗”;
更多的則是擔心售后問題,聲明“一經寄出概不退貨退款”……
一定有人好奇這些發霉橘子的銷路如何。
有“大”商家說,自己此前售出過多個發霉橘子,很多買家是做科研的,做實驗用,他們買走發霉橘子后,培養上面的青霉菌。
越霉越貴,眾多品類
發霉橘子只是“發霉經濟學”的冰山一角,而且還是相對便宜的那種。如今,各種發霉物品都抬高了身價,掛到二手交易平臺,時刻準備著為科研獻身。
在水果貴族區,橘子是青霉大戶,橙子、檸檬、柚子等近親發霉后,也入圈“發霉經濟學”。體積較大的柚子比較稀缺,賣得較貴,因為賣家是“忍痛割愛”呢!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其他不易儲存,比較容易長霉的水果,比如草莓、葡萄、車厘子,也都是“水果貴族區”里越霉越貴的典型。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像石榴這樣比較怪的發霉水果也被掛到網上,價錢自然比蘋果什么的貴。除鮮果之外,網上還能找到發霉的柿餅 —— 還是吃了一半的!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在鬧哄哄的“發霉經濟學”里,既然水果能入局,那蔬菜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而且種類更多了。
從白菜、土豆、黃瓜,到西紅柿、洋蔥 —— 洋蔥竟然能一邊長霉一邊生根發芽。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就連大蒜、辣椒、生姜這類辛辣口的蔬菜也有發霉的樣本售賣。含糖量較高的紅薯和南瓜沒有缺席,貝貝南瓜還更值錢。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玉米和蘑菇也赫然在列,平菇與香菇亦有所區別。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有人可能已經發現了,常見蔬菜憑借越霉越貴而身價百倍,幾乎已經賣到了冬蟲夏草的價格。
你還別說,你還真別說,發霉的冬蟲夏草,也有人在賣!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發霉的冬蟲夏草似乎售價變低了,100 根只要 1600 元。這在“發霉經濟學”是非常反常的現象,有待相關研究人員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干貨神秘圈里的??褪歉珊X?,比如生蠔干和蟶子干。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魷魚干和咸魚也算常見,甚至還算便宜。干貨里比較冷門的可能是 …… 玫瑰花干。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能把發霉的玫瑰花干掛網上賣,已經是腦洞大開了,實際上還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發霉樣本。
米飯變米酒,每個長霉的節點都能成為“發霉經濟學”中的商品。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富含淀粉的面餅、糯米團和小餅,長霉后也出現在網上。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沒吃完的布丁,沒喝完的茶水、花生牛奶,只要長了霉,就能掛上網。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如果覺得以上發霉食/飲品的腦洞還不夠大,那么發霉的蜜蜂標本、發霉的郁金香和發霉的沒吃完的 28 醬呢?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所以,相對比較靠譜的,可能是下面這份長了蘑菇的咖啡渣,最關鍵是價格很公道,一盆只要 100 塊。
圖片來源:某二手交易平臺
看這白乎乎的蘑菇多誘人,科研人員可要欲購從速了。
它們真是科研的好材料?
雖說這些實驗室很難長出來的菌看起來很誘人,但科研需求到底有多大尚存疑問。就拿流量明星——發霉橘子來說,它真是科研的好材料嗎?
有從事微生物研究的科學家表示,用發霉的橘子做實驗,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導致橘子發霉的條件不同,研究上面的青霉菌的種類,篩選那些能抑制主要霉變青霉的保鮮劑,是很有價值的科學活動。
但目前二手交易平臺上售賣的發霉橘子,要么是賣家自己也說不清發霉條件,要么由于摻雜利益,賣家不會告訴你橘子的品種、產地、運輸、冷藏條件等信息,所以可能不會得到嚴謹的數據,研究結果往往不可靠。
中國科學院的一位微生物研究者甚至斷言:實驗室根本不會用這種來源不明的發霉橘子!正規科研需要的是人工培養基培養的純化菌株,絕不是二手交易平臺上的“霉菌盲盒”。
正常的生物實驗室根本不敢讓來歷不明的菌種進門,菌株不純、污染雜菌、無法溯源 …… 這些 AOE 魔法件件都是讓實驗室頭疼的事情。
就算真能做出點新東西,拿到新數據,論文怕是也會被審稿人懟到自閉:我注意到論文中提到的菌種來源,作者確定是來自某魚賣家“霉霉小公舉”嗎?
一位匿名的科研人員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像是去菜市場買手術刀 —— 用是能用,但誰敢拿來做手術呢?
科研需要妙手偶得,
不需要不專業的炒作
事實上,這么多掛出來的發霉商品,除了有滯銷風險外,還存在巨大的健康隱患。
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態之一,真菌的破壞力有時是非常驚人的。人類進化出躲避霉菌的習慣,主要動因就是其健康風險。
有網友在網上展示發霉的橘子,擠一擠就“冒煙”。冒出的不是煙,而是真菌的孢子,很容易引發肺部感染,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威脅更大。
圖片來源:微博
橘子等水果上常見的綠色青霉,是人類最常見的真菌之一,名叫擴展青霉。產生的展青霉素(Patulin)是一種神經毒物,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其他發霉物品上泛黃的霉菌,甚至可能是非常毒的黃曲霉,所產生的黃曲霉素是臭名昭著的一類致癌物。
有法律專業背景的網友提示“發霉經濟學”的法律風險。
銷售霉變食品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即便賣家已經聲稱僅用于科研,而且發霉商品性質的界定也存在爭議。但如果霉菌樣本引發實驗事故或公共安全問題,則可能涉嫌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所以,家里發霉的東西,該扔就扔!別做那靠霉菌暴富的美夢,搞不好錢沒賺到,就先進了醫院。
科研需要妙手偶得,但不需要危機四伏,更不需要不專業的炒作。
不少人可能會記得去年發生的一件事,浙江德清的鄧女士因家中蘋果長出罕見白參菌,被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求購樣本,最終合作培育出可食用菌種。
鄧女士把發霉的蘋果寄給研究者后,收到了一大箱新培育的白參菌作為回禮。這才是科學研究與公眾互動的正確打開方式。
那些想靠“發霉經濟學”發橫財的網友,與其在垃圾桶里尋寶,不如踏踏實實地做點正經生意。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下次看到發霉的東西,別急著拍照上架描述定價,先想想可能的風險。有些錢,真不是普通人能賺的,對有科研需求的人來說,野生菌也不要隨便買呀!
參考文獻
[1]https://weibo.com/tv/show/1034:5146246537478192?from = old_pc_videoshow
[2]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22A076DA00
[3]https://mp.weixin.qq.com/s/wD59W2pxTEbU_rci_5PLOA
[4]https://mp.weixin.qq.com/s/vtXS32aUk8UB4LuelHffZA
[5]https://mp.weixin.qq.com/s/Vs6pwsa9FjZnRT2Uai7Wpw
[6]https://mp.weixin.qq.com/s/W-1TvHIJcHixKCNOxF0 HNA
[7]https://mp.weixin.qq.com/s/I5qLlwMhMkZHud4X3RJaoA
[8]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5539424051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