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可今年的清明節,畫風突變,不少人掃完 墓直接原地開席,供品還沒有涼透,活人就已經吃上了!
最近,社交媒體上一組“墳頭野餐”的照片火了:墓碑前擺滿了水果糕點,旁邊鋪著野餐墊,一家人圍坐著吃喝,美其名曰“祖先吃啥我吃啥”。網友調侃:“老祖宗是真能嘗到,估計得說這屆子孫會過日子”!這波操作到底是孝心升級,還是對傳統習俗的“魔改”?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場 “墓地野餐”背后的社會現象。
清明節,本來是為了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 可如今,不少家庭的掃墓流程已經“優化” 成了“三步走”:上香燒紙、擺供品、直接開吃。
有網友拍下這樣一幕:某公墓里,幾個大 媽剛給祖宗磕完頭,轉身就從包里掏出保 溫飯盒、折疊小桌板,甚至還有人帶了便 攜式燃氣爐,現場煮起了面條。旁邊墓碑 上的黑白照片仿佛在默默注視:“你們倒是 吃得挺香?”
更夸張的是,有人直接帶燒烤架去掃墓 青煙混著紙錢灰,香辣味飄滿墓園。網友戲稱:“這是怕祖宗在下面吃不上熱乎的, 現場直播烹飪教學?”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現在社會的人生活節奏快,掃墓往往需要開車數小時,祭拜完找地方吃飯太麻煩了,于是直接吃“現成的”。
- 當代的年輕人更是把祭祖傾向于一場“家庭聚會”。
- 他們的社交屬性增強了,拍照打卡、發朋友圈也是一種新的傳播習俗的方式。
這到底是“孝心”?還是“作秀”?
對于“墳頭野餐”,主要成兩派。
支持派:
- 活著時候沒好好的陪陪老人,吃頓飯又怎么了?
- 祖宗們知道后代過的開心,肯定也高興!
- 總比那些燒完紙直接走的人強多了,更顯人情味兒。
反對派:
- 祭祖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弄的像是去春游一樣,這合適嗎?
- 墓園弄的又是煙又是火的,亂丟垃圾,影響了環境。
- 表面看來是孝心,實際上就是“懶”,嫌回家吃飯都麻煩。
更有專家站出來說:這種行為可能會讓祭祖失去他原本的意義!祭祖的核心在與“敬”
不在于“吃”。
為什么老一輩人規規矩矩的磕頭燒紙,而年輕人卻在墳頭野餐。這背后是傳統與現實的碰撞。
- 以前,祭祖有嚴格的流程,而年年輕人追求"實用主義"----來都來了,吃頓飯再走。
- 老一輩的人敬畏鬼神,當代年輕人主張“活在當下”。
說到底,祭祖主要是表達對先人的懷念,而不是比誰的供品更好、更豐盛。老一輩人常說“活著時候端碗熱飯,勝過死后燒金山”。與其在這糾結“墳頭野餐” ,倒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平時對父母關心的,夠不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觀點,別忘了轉發、點贊和評論!你對“墳頭野餐”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