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北京市在地下發(fā)掘出15具尸體的遺骨。
其中一具遺骨,是我黨早期的工運領袖王荷波,此時距離這些烈士遇害,已過去了22年的時間。
得知消息的周總理,懷著悲痛的心情,建議將這些烈士早日安葬。
安葬王荷波等人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從第一位烈士王荷波入土,到今天抗美援朝烈士榮歸故里,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已經有了長達75年的歷史。
那么,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八寶山烈士公墓,受祭拜最多的人又是誰?
受祭拜最多的,竟是一位女作家
1955年4月3日,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墓主”:林徽因。
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會想到:身為女作家的林徽因,竟會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在八寶山建成后75年的時間里,林徽因也是受人祭拜最多的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身為女作家的林徽因,竟能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號稱“民國才女”的林徽因,除了是一名杰出的作家外,她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身份:建筑師。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林徽因與梁思成奔赴西柏坡,竭力推動北平和平解放,以確保城市內的古建筑不受波及。
如今的北京,能保留下故宮、頤和園等大量古建風景,有林徽因夫婦一半多的功勞。
1949年11月,周總理決定將剛公祠堂與護國寺改造為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時,是林徽因主動請纓,為烈士們設計長眠之后的家園。
在林徽因的筆下,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莊嚴肅穆、松柏森森,成為后世心目中瞻仰革命前輩,緬懷英雄歷史的勝地。
倘若沒有林徽因,不知有多少烈士將會埋骨他鄉(xiāng),失去安眠之所。
而且林徽因還積極參與了我國的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建筑的設計工作。
也正是在建筑設計崗位上的多年的辛勞,導致林徽因患上了肺結核,體弱多病的她,最終于1955年4月1日去世,享年51歲。
就林徽因為共和國所作出的歷史功績來看,她能夠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堪稱實至名歸。
林徽因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的當天,她的摯友金岳霖為她寫下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81號公墓,究竟安葬著誰
按照林徽因的設計,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主要分為革命公墓、老山骨灰堂與后山墓區(qū)三個部分。
其中每一個墓地都有明確的標號,對應一位墓主。這些墓地的標號,同樣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譬如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的第81號,就有“八一建軍節(jié)”的紀念意義。
而第81號公墓的主人,正是工農紅軍的締造者之一:賀龍。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前夕,賀龍率領麾下的第20軍,面見周總理,對我黨的土地革命運動表示支持。
得知賀龍有意支持我黨后,蔣介石開出了500萬大洋、漢陽兵工廠外加一套別墅的條件,想要拉攏賀龍,可賀龍的決心也巋然不動。
八一南昌起義后,周總理多次感慨:“倘若當初沒有賀龍和他麾下第20軍的支持,我黨很難走向革命的勝利。”
因此后世評價賀龍是我黨的“原始股”,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的第81號墓地,留給賀龍是一份歷史的殊榮。
但后世鮮為人知的是,1969年賀龍去世后,他的第81號公墓竟然空了近6年的時間。
1969年6月9日,賀龍因糖尿病去世后,他被火化的骨灰并沒有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而是在骨灰盒上題名為“王玉”,和百姓的骨灰一起放在了老山骨灰堂。
找不到賀龍骨灰的一家人,在1974年寫信向毛主席求救,得知消息后的毛主席下令,讓周總理立即找到賀龍的骨灰。
幸好向來尊敬賀龍的八寶山工作人員,沒有遺棄賀龍的骨灰,直到1975年6月9日,賀龍的骨灰才得以安葬在八寶山第81號公墓。
但對于賀龍的家人來說,他們認為“落葉歸根”對賀龍而言是更好的歸宿。
在2009年6月27日上午,賀龍的骨灰被正式從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中遷出,安葬在了賀龍的故鄉(xiāng):張家界天子山。
與賀龍一樣,把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安葬回故里的還有張思德、彭德懷等人,黨組織也尊重了他們家屬的想法。
目前的八寶山第81號公墓,是一座空墓,但賀龍的頭像以及生卒年月依舊被鐫刻在墓碑上,供后世敬仰。
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共和國永遠會銘記賀龍為人民軍隊做出的革命貢獻,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一手拿槍,一手拿鋤”的賀老總!
八寶山的無名烈士墓,究竟葬著誰
除了被標注編號的正式墓地外,在八寶山公墓內,還有一座無名烈士墓,這座無名烈士墓的主人是我黨高級特工:閻又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閻又文被安葬在無名烈士墓內?“無名”的烈士墓的背后,又有什么革命寓意?
1938年,秘密入黨的閻又文,被我黨安插在傅作義的身邊,成為了傅作義的私人秘書。
在周總理的授意下,1946年6月,閻又文寫了一封督促解放軍早日投降的信件,這封信的內容被國民黨的《中央日報》全文轉載,傅作義、蔣介石看了都大喜過望。
但傅作義、蔣介石都沒有想到的是,閻又文的這封信,實際上是毛主席等人設下的“反間計”。
在騙取了傅作義的信任后,閻又文多次向我黨傳遞傅作義軍隊的重要情報。
直到1948年底,我黨完成對北平的合圍后,閻又文才開始表露自己的真實態(tài)度,與傅作義的女兒傅冬一同勸說傅作義早日投降,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閻又文始終遵從黨組織的命令,從未暴露過自己的真實身份,始終以國民黨投誠人士的身份參加工作,為我黨的統(tǒng)戰(zhàn)事業(yè)發(fā)光發(fā)熱。
1962年9月25日,閻又文因食道癌去世,享年48歲。臨終之際,他對妻子說出的最后一句話是:“有問題,找組織。”
去世后的閻又文,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但留給他的始終是一座無名墓碑,就連他的妻子也不知道原因。
當有人詢問周總理,閻又文有什么資格能夠被葬在八寶山時,周總理只是隱晦地答道:“他確實對革命做過很多的貢獻。”
直到閻又文去世的31年之后,黨組織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才決定正式公布閻又文的身份,并依舊為他保留了八寶山的無名烈士墓碑。
黨組織之所以選擇這么做,是因為迄今為止,共和國依然有許多和閻又文一樣,未曾被公布真實姓名的“隱蔽戰(zhàn)線”英雄。
雖然迄今為止,人們并不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但他們對共和國做出的革命貢獻,卻始終不可磨滅。
這正如莫斯科無名烈士墓所寫的那樣:“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功績永世長存!”
參考資料:
上觀新聞:2017-04-04:八寶山革命公墓往事
學習時報:2023-08-23:閻又文:一生為黨的“潛伏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