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6日報道 巴西《論壇》雜志網站4月4日發表記者尤里·費雷拉的報道,題為《清明:進一步了解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內容編譯如下:
在清明節緬懷先人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
清明節在每年農歷春分后第15日(2025年為4月4日),人們在這一古老節日的活動將對祖先的崇敬與象征著萬物復蘇和春天到來的傳統習俗結合在一起。
清明節標志著冬季過后氣溫回升,是野餐、散步和家庭出游等戶外活動的理想時節。
然而,這個節日在本質上與尊重死者的儀式有著深刻聯系。人們到逝去的親人墓前掃墓,清除雜草,整修墓碑,供奉食物、鮮花、茶、酒甚至象征性的紙錢。
人們還相信,通過祭奠祖先,每個家庭可以在新的一年迎來好運、安康與和諧。
清明節并不僅僅是一個哀悼日,相反,它也是慶祝新生命的時刻。許多人利用這個節日去花田間散步,放飛五彩繽紛的風箏。
清明節自2008年起成為國家法定假日。隨著現代化和技術進步,出現了新的清明祭掃方式。如今,人們已經可以通過專門的數字平臺進行虛擬祭奠,遠方的親人可以在互聯網上點燃象征性的蠟燭、留言和供奉祭品。
這種變化既反映了當今所推崇的務實精神,也反映了人們為保持中國傳統文化認同中的一項重要傳統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清明節還提醒人們,中國文化懂得如何將傳統精神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緬懷逝者的活動亦成為對生命的祝福。(編譯/劉麗菲)
4月4日,小朋友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春日文旅活動現場放風箏。清明時節,人們外出游玩,放松身心。(新華社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