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貓叔兒,喜歡人文歷史,換一個視角為大家解構歷史故事【上方點擊關注】
公元前225年,咸陽宮大殿上,六十歲的王翦跪在嬴政面前,額頭緊貼冰冷的地面。
他手握著號令六十萬秦軍的虎符,面前是帝王陰晴不定的目光。
當他說出"請賜臣良田美宅"時,整個大殿的空氣仿佛凝固。
這是秦國歷史上最詭異的君臣博弈:手握舉國之兵的大將,卻在決戰前夜向君王索要賞賜。
這一幕表面看似荒誕,實則暗藏兩千年前最頂級的生存智慧。
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需要回到那個將星璀璨的時代,看透這場權力游戲中的深層博弈。
嬴政的成本核算:二十萬對六十萬
當嬴政問及伐楚所需兵力時,王翦的"六十萬"報價讓年輕的帝王眉頭緊鎖。
顯然,少壯派李信的方案更符合嬴政的期望,嬴政需要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去撬動最大收益。
此時的秦國,大規模軍事動員導致的資源透支、長期戰爭對農業生產的沖擊、以及之前尉繚的間諜行動,都讓財政入不敷出。
如果不是成本考慮,嬴政不會放棄王翦這個經驗豐富的操盤手,而去選擇李信這個年輕人。
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也能側面的反映此時秦國的財政問題。
其中最著名的“黑夫”和“驚”的家書,主旨就一條:媽,打錢,急急急!
秦國的財政,可能已經到了連士兵基本的衣食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地步。
信中說二人此時正在睢陽,正是秦楚大戰的前線,兩封家信的時間恰好是王翦滅楚的時間。
滅楚后,公元前221年秦國迅速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與度量衡等政策。
這些舉措雖為鞏固統治,但也暴露了戰爭導致的財政問題,亟需通過中央集權整合資源。
話說回來,嬴政選擇李信也是一次豪賭,但是代價是什么呢?
當李信的二十萬大軍在城父被項燕反包圍時,二十萬秦軍覆滅,嬴政的百億投資打了水漂。
這個教訓讓嬴政明白:在這種滅國級的戰爭中,成本控制必須讓位于風險管控。
索賞的自相矛盾:多此一舉?
當嬴政要再次啟用王翦伐楚時,王翦卻趁機向嬴政索要賞賜。
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后代置份家產吧。”
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起來。
王翦出發后到了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
很多人認為這是王翦通過向嬴政索要賞賜,以證自己沒有反叛之意。
事實上王翦攻楚之前,就已經先后攻破了趙國和燕國,剩下的就是對這兩個國家的收尾工作。
與此同時,王翦兒子王賁也已經水灌大梁城,完成了對魏國的攻滅。
攻趙、滅燕、亡魏,東方六國,王氏父子已滅其三。
以戰功論,按秦二十級軍功爵制度,王翦父子已經不是封不封侯的問題,而是封什么侯的問題。
受封列侯可以擁有自己的封地和食邑,爵位可以世襲,王翦家族一門可以說已經是富貴無邊。
這個時候再向嬴政索賞自證清白,難免有些畫蛇添足。
反而多次索賞會被認為是在跟秦王談條件,是在趁火打劫,是在以勢壓人,不但收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即便秦王答應了,那也是形勢所迫。
等事情過去后,王翦難道不怕被清算或者被秦王疏遠。
士尚且不可辱,更何況秦王。
被要挾是天下所有王者的逆鱗,更何況是祖龍嬴政。
事實上王翦這一行為,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王翦做得太過分了。
王翦給出的解釋是秦王這個人喜歡猜忌和懷疑別人,這樣做是為了證明自己胸無大志,只是一個貪戀錢財的人。
這個解釋根本經不起推敲,當著眾人面對領導說長道短,對部下說王上壞話,說秦王暴戾,這是很犯忌諱的。
王翦顯然不會不明白這些淺顯的道理,如此做,肯定是有意為之。
王翦的底層邏輯:利益共同體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賜死,李牧遭冤殺,廉頗流亡楚國,唯王翦全身而退。
這不是偶然,而是他深諳"利益捆綁"的深層生存智慧。
結合我們前文的分析,秦國面臨的財政窘境。
王翦索要的田宅看似貪婪,實則是為軍中底層士兵請命。
王翦家族在秦國根基深厚,他們本身也是秦國的既得利益集團。
缺那點田產宅院嗎?肯定不缺,但是他不缺不代表他的部下、他的士兵也不缺。
秦自商鞅變法至王翦攻楚這一百多年,秦國的每一個領域已經被新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階層所占據。
一百多年問題的積累、利益階層的固化、無法釋放的土地、巨額財富的支出、超前消費的透支,此時的秦國已經拿不出多余的土地和錢財進行向下分配了。
在滅楚戰役中,王翦故意拖延戰績,與項燕對峙整整一年。
這期間他不斷索要賞賜的行為,實際上:一是,給傳遞嬴政信號。二是,給嬴政籌措糧餉的時間。
嬴政給出
的每一次正面回應,都起到了提振士兵信心的作用。
這就像你公司拖欠了你好久的工資,這時你看到你的老板給你上司各種物質獎勵。
你心里就不會懷疑你們公司財政有啥問題,只會覺得是公司的資金暫時周轉不過來。
這下,王翦的解釋這下變得合理起來。
王翦同樣不能給自己的部下明說,一旦如實解釋,則會在本就狐疑的士兵心中激起滔天巨浪。
所以只能掩蓋,只能緩沖,只能以時間換空間,通過實際的行動一點一點地找回士兵的信心。
史書記載,王翦后來在軍中和士兵一起同甘共苦,和士兵同寢同食。
親自去一線查看士兵的伙食,甚至要查看軍中的衛生設施、洗浴設施是否妥當。
這些行為,都是在寬慰將士焦慮的心。
隨著嬴政以超強的個人能力在內部的存糧中,整合出了一批糧餉。
危機已然度過,剩下的則是解決士氣與戰心的問題。
但這些問題對于王翦這種層次的人都不叫問題,或者說除了糧草問題以外,沒有王翦解決不了的問題。
結語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王翦舉重若輕之下承受的是重如泰山的壓力。
之后的秦軍猶如蛟龍入海、虎嘯深山,狂烈的進攻之下,楚軍一瀉千里。
楚將項燕被殺,王翦盡定楚地。
次年,王翦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也在北面戰場席卷燕、代,隨著代王嘉和燕王喜的被俘,燕、代之地就此平定。
至此,天下之大,獨剩齊國一隅……
王翦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生存智慧,從不是陰謀詭計,而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精準拿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