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都愛說,父親是我們永遠的靠山,但你有多久沒有仔細看過你的父親了?
“永遠都那一身普通的著裝,卻給孩子經常購置衣服。”
“面對品牌衣服永遠都是不舍得花錢,卻眼也不眨的滿足孩子們的需求。”
“苦了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
這是不是你父親的寫照?
很多孩子應該都有共鳴,因為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
一個永遠滿足家庭需要而忽略自我需求的中國式父親。
過度的被需要代替自我意識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往往是承擔著許多責任的角色。
他需要維護家庭,需要照顧妻兒,需要提供經濟支持,更需要思考家庭未來。
在正常的家庭中,父親往往是被需要的。被妻子需要,被孩子需要,被老人需要。
從心理需求角度來說,人作為自然人存在于社會當中,自然擁有一些社會角色。
每一個社會角色,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都會被需要。這也滿足了人基本的心理需求,人在被需要的時候能夠體現存在的價值。
作為父親這個社會角色,在家庭中被需要是很正常的。
不管是從角色角度本身來說,還是從人的心理底層邏輯來說,被需要能夠滿足這個人體現他的社會價值。
但是,被需要是正常的,過度的被需要就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一個家庭中的父親,往往就會面臨這樣的情況。社會的壓力,經濟的蕭條,消費的升級......
這些都是客觀的因素,且不可避免。
父親承擔著養家的責任,如何養家也是壓力的來源。
有的孩子能夠學習不同的知識,能夠了解不一樣的世界。而有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并不是因為他不愿意,而是由于客觀的因素造成。
每一個父親主觀上又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能夠不輸于他人。
他們就會推動自己達成這個目的。這是由愛催化的責任,這個度的界限也是。
這種過度的被需要是父親主動給予的,是父親由情感生成的。
造成的結果就是,父親會壓縮自己在家庭中的經濟條件,從而讓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條件。
很難評價這種情況,因為它的底層邏輯是愛與責任。
但帶來的就是父親會把孩子作為第一意愿而忽視了自我意識。
這種過度的被需要,內在表現就是父親自我意識的衰退。
外在表現就是,父親常年就穿一件衣服不舍得更換,不舍得為自己花錢,晚上愁得夜不能寐等等。
企圖彌補的階級差距
之所以說父親不惜降低自己的物質條件,主動給予孩子更多的物質條件是心甘情愿的。是因為父親在用自己的方式彌補階級差距。
在社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承認,階級差距就會帶來資源傾斜。
經濟能力更強,更有條件的人,就能獲得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多資源之后就會增強經濟能力和生活條件。
最后形成一個閉環,就是金字塔尖的人永遠在塔尖,因為他們掌握了90%的資源。
我們的父親,普通人的父親,就只能憑借著自己的努力,為家庭和孩子爭奪剩余的10%,為此夜不能寐。
他們的想法就是在社會資源極少的情況下,把家庭資源全部傾斜給孩子。
他們在用縮小自己的資源,企圖彌補社會階級帶來的差異。
過度則自省
其實,不論是將孩子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忽視自我意愿。還是為了爭奪社會資源,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
這兩種想法的出發點本身是愛與責任。但是父親在有這個社會身份之前,他也是獨立的自然人。
如今的社會,雖然家庭責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過度就需要自我反省,因為過度并不會帶來全部積極影響。
例如,上海一老人為了供孩子在國外讀大學,毅然賣掉了兩套房子,結果孩子在國外結婚生子,對老人漠不關心。
“過度就會讓孩子也過度”。
因為孩子會被養成凡事都在家庭中心的習慣,他們就會忽略掉父母的付出,邊緣化父母。
所以,過度的付出帶來的并不全是積極的回報。
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是社會身份,有家庭責任感是必須的,但是過度是需要自省的。
愛人先愛己,愛孩子也同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