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是一位都市白領,但她經常陷入嚴重內耗。
一次和朋友逛商場,小云看見心儀的衣服,價格也不算貴,但她猶豫許久還是走了。
她說:“經常在我想買東西時候,仿佛聽見父母指責我干嘛浪費錢。”
相信有的人也有過類似小云的經歷,本來滿懷期待要做某件事時,卻在腦海里出現了這樣的聲音:
“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只考慮你自己?”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這些看似“情真意切”的言語,是否曾讓你感到如坐針氈、自責難安?
然而,這些話會在潛移默化中使你不斷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他人。
這是一種隱蔽的情感操控——愧疚誘導
運用“道德感”引發愧疚
在心理學上,愧疚是一種正常的道德情感,它提醒我們對他人的傷害或疏忽,并促使我們采取補救措施。
然而,“愧疚誘導”利用了人的道德感,將問題歸因于被操控者,從而達成自己控制的目的。
為什么有的人容易被“愧疚誘導”呢?
(1)自我價值感較低:
如果一個人在經常被否定的環境下成長,容易形成不夠自信的性格。
如果一個小孩在家經常被父母責備“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你作業怎么完成得這么差”;
在同齡人中也平平無奇,沒有突出的優點……
久而久之,如果這個人沒有對自己形成客觀的認識,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者應該做得更多、更好。
那么在長大后,當面對他人的指責或暗示時,會傾向于將責任歸咎于自己,因此很容易被愧疚感驅使。
(2)道德感較強:
容易對他人產生愧疚感的人,往往人品很好,具有較強的道德感和責任心。
這種人常常秉持著這樣一種觀念:能力強的人應該承擔更多,強者有義務扶持弱者。
因此,他們特別是當來自上司、父母或伴侶等親近之人的壓力傳來時;
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認為自己有責任去為他們排憂解難,結果不經意間承擔了許多本不屬于你的重負。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在工作中,你的上司因為項目進展不順而倍感壓力,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作為團隊的一員;
有責任去主動分擔這份壓力,甚至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加班加點,試圖幫助上司解決問題,盡管這些事情可能超出了你的職責范圍。
警惕被“愧疚誘導”操控情感
小林的母親常年患病,每次他提出想去外地工作時,母親都會含淚說:“你走了,我一個人怎么辦?我這病說不定哪天就……”
聽了這些話,小林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最終放棄升職機會,留在老家。
這個案例中,母親的“脆弱”成為捆綁住小林的無形鎖鏈,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內疚感,最終小林的妥協正是愧疚誘導的結果。
這種“愧疚式教育”在東亞家庭中比較常見,父母往往非常愛自己的子女,但是這種愛又帶有很多控制的成分。
譬如,父母通過強調自我犧牲感:“我們天天省吃儉用供你讀書,你一定要好好努力”。
經常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背負沉重的心理債務,覺得休息和享樂是不正確的,對不起父母的行為。
然而,這種模式可能導致孩子失去對自我意愿的保護,形成討好型人格,容易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
在戀愛關系中,愧疚誘導也很常見。
有的戀人會通過“情感記賬”的方式操控(PUA)對方。
比如,當他想達到某種目的時,會強調自己的好,放大對方的缺點:
“我曾經為你放棄了那么多追求者,你卻連手機密碼都不告訴我?”這種話術將關系中的矛盾轉化為單方面的道德虧欠,迫使對方妥協。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更好地識別“愧疚陷阱”,從而保護自身利益呢?
心理學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1)識別對方的情感勒索:
如果你發現,你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常常以你的道歉和補償收場,那么就要思考:
“這真的是我的責任嗎?對方有沒有過分強調我的缺點,引發我的愧疚感?”
(2)建立起人際邊界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人際關系的痛苦多源于混淆了“誰的課題”。
例如在家庭中,父母是否快樂是他們的課題,子女無需為父母的情緒負全責;
有時候父母有爭吵,子女不要覺得這都是我的錯,而是理性面對父母之間的矛盾。
在人際交往中,不要過度卷入他人的問題中,不去干涉別人的決定。
(3)不要陷入自證陷阱:
當面對他人的指責時,我們容易產生防御心理,不自覺地想要辯解或證明自己。
然而,這會讓我們陷入被動,仿佛自己好像真的有什么問題,而對方一點錯都沒有。
因此,我們要避免陷入自我辯解或證明的陷阱,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共同解決問題上,真正實現有效的溝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