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某書已經成為百萬人的生活指南,某音也圖文并茂的記錄普通人的一天,好像已經顯有人記得“貼吧發帖”這個網絡操作。有天鬼使神差的走進我以為沉寂很久的“壽縣貼吧”,像是打開了一座本以為荒廢了的樂園的大門,我以為早已雜草重生,卻不想也還是有人會前往,最新的帖子也發布自較近的日期,只是早已沒了往日的熱鬧,一座座并不高的“樓”。往下翻三屏就能看到十多年前的“撈人貼”,帖子中的評論中熱鬧景象像是時間沙漠里的古董,鑒證著互聯網記憶。只是活躍的不再是我熟悉的幾個賬號。
這大概就是互聯網時代的"人面不知何處去"。鼠標滾輪成了時光機。想起2008年,在號稱“壽縣硅谷”的北過驛巷,網吧,像是煙霧繚繞中的新大陸,無數隱藏在火星ID下的壽縣“網蟲”們,揣著五塊錢包時費,開機第一件事不是登陸QQ,而是急吼吼地輸入tieba.baidu.com。
彼時“天涯”臥虎藏龍,“神貼”至今是江湖傳說,“貓撲”的煙,點燃多少人的寂寞。在壽縣“貼吧”里,有人轉讓二手山地車,關于壽縣美食討論的能蓋起一百層樓;比起貼在菜市場門口的“尋狗啟事”,放在貼吧里又多了一份找到失物的可能,不少人還會在樓層中間偶遇自己的熟人,甚至找到失聯很久的朋友。
沒有經歷過貼吧黃金時代的人,很難理解為什么有人會對“沙發”“板凳”如此執著。在2010年的壽縣吧,成功搶占樓主下面的位置堪比游戲里拿首殺。字母和符號堆砌成的顏文字成為多少人貼吧留印的記號。不管ID背后的網蟲是在“特隆”,“逸月”還是在某個巷子里的自家,貼吧里只要有關壽縣的討論,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提出的問題, 在這里可以找到不一樣的思路:原本只想找到許久不見的一位老同學,就在你以為詢問無果時,某層樓會竄出一位“大神”告訴你他是誰誰誰家的孩子,你如果想問,家庭住址都詳細羅列。如今貼吧已經有專門的App,為方便沖浪分成熱門,推薦,也有直播的項目。但是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習慣性的“上貼吧看看”。那些年的奇聞軼事,街巷日常,曾經都是“爆貼”,大家在里面熱烈討論,“蓋樓”,“歪樓”………帖子里會有很多真相,但有時難以區別,有時看多了貼吧你會覺得下水道老鼠居然這么臟,而同樣,時間久了,你也會接受原來有這么多下水道老鼠。但不可否認的是,早年的“貼吧”里,大多人都是真情實感的分享與發帖。
網友的相識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很多“吧友”都是通過互相“頂貼”,或者是相同的看法,成為了朋友,從線上走到線下,據我所知,當交流的平臺變多,他們從“吧友”成了“群友”,延續這份互聯網情誼。
我當年沒怎么在貼吧活躍,但也想了解一點貼吧的故事,如果曾經是“吧友”愿意跟我們聊聊你的“后貼吧時代嗎?用你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互聯網的記憶或許會褪色,但總有些東西,像古城墻縫里的野草,一場雨后又冒出新芽。
▌作者:一清
▌編輯:龍震琳
▌審核:小紅花
▌抖音號:@shouxianre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