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起義是粵軍弟兄們最好的歸宿和退路,到了那邊,先去聯系劍英,你們曾經是并肩作戰的戰友,去了能得到他的照顧。"
此話一出口,談話的兩人一同陷入回憶之中,他們都曾并肩作戰過,可惜最后分道揚鑣,兄弟們因為心中信念不合,最終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事到如今,兩人才發現自己的選擇到底有多錯誤。
粵軍名將聞言關心道:“您老不跟我一同起義嗎?”張發奎聞言卻擺手拒絕,自南昌起義選錯了隊伍之后,他就沒有回頭的想法,此刻他只想看著新中國成立,國家變得越來越好。
他在等一個期待很久的結果,等老蔣像喪家之犬般狼狽逃竄,等國家安定,他就前往香港隱居,不問世事,安享晚年。張發奎與這位粵軍名將之間究竟有何羈絆在其中?
一、少年立志報效國家
1927年7月的一天,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選定自己未來的前進道路,義無反顧投身其中,他就是年輕時的葉帥。他深入了解我黨之后,堅定自己的信念,找到周總理申請加入我黨,成為一名黨員。
葉帥出生在廣東地區,當地的革命之風盛行,因少時心懷報國之志,為此他生起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雖然自身家境富裕,但他也看到很多貧困百姓在亂世之中苦苦掙扎,心中生起幫助他們的想法。
后來父親因為工作原因遠赴南洋地區做生意。到了外國,他見到國人在這里身份和地位非常低下,心中的想法愈加堅定。在海外生活的這段時間。
他也在苦尋救國之路,一邊尋找,一邊學習提升自己增長見識。畢業后,他沒有選擇留在父親身邊繼承家業,反而選擇歸國參加革命報效祖國。他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報國,只有參軍這條路。
為此他憑借出色成績考入云南當地最出色的講武堂,學習深造軍事能力。在此期間他資助了很多愛國人士,為黨和國家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為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
云南講武堂畢業后可以保送滇軍出任軍官,可他在上學期間看透了地方軍掌權人的嘴臉,毅然決然放棄這個參軍當官的機會,選擇來到孫先生身邊參加革命。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將實戰和自身所學融會貫通,為此他投身粵軍部隊,以云南講武堂畢業高材生的身份獲得一個粵軍參謀職位。
此時孫先生正值壯年,革命正值鼎盛時期,國共兩黨也開始第一次合作,此時孫先生卻力排眾議,聯合共產國際和蘇聯方面,此舉讓葉帥百思不得其解,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革命就不能成功嗎?
他迫切地想知道孫先生為什么要聯合國外力量,為此他抱著探尋答案的想法,閱讀了很多革命書籍來解開自己的疑惑,讀的越多越了解我黨,感觸越深,成了孫先生最堅定的支持者,也成了最積極擁護兩黨關系的人。
隨著國共達成兩黨第一次公開合作,為了革命需要,也是為了工作需要,我黨同志需要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之后前往軍隊和政府部門繼續開展工作,此時毛主席也加入其中,開始革命工作。
葉帥在深入了解我黨的主張后,升起加入我黨的想法,可他此時在國軍內部身居高位,貿然入黨,會造成不太好的影響,為此只能暫時拒絕他的請求。
葉帥明白孰輕孰重,而是繼續跟我黨保持良好的關系,作為曾經黃埔軍校的教官,教導的一批學生中,我黨學生剛正不阿,有堅定的革命意志,周總理作為政治部主任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
反觀國民黨學院,行事無拘無束,學員更是魚龍混雜,思想混亂,國軍教官也不是什么好人,當時兵器教官湯堯就是一個欺男霸女之輩,身處黑暗,更想看到光明。
為此他多多接觸我黨學生,入黨的想法越發堅定,對我黨學生更加喜愛,多次在學員安排上,將我黨學生安排進入到第四軍中,他的舉動也為之后的南昌起義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時第四軍這支部隊歸屬粵軍,掌控人正是張發奎,他對于葉帥的行為并沒有阻止,也沒意識到之后會發生什么,他忠誠于孫先生,只會按照命令行事。
國共第一次合作是孫先生一手促成的,身為追隨者,他會毫不猶豫地支持和執行下去,雖然身處國民黨,但他一點也不排斥我黨,不會背地里耍手段。
二、錯失元帥之位
張發奎將軍從始至終,都心懷報國之志,多次跟老蔣對著干,因為身份和資格非常老,老蔣對他無可奈何,而他的履歷非常傳奇,一開始如果跟著葉帥一同加入我黨,建國后,開國元帥絕對有他一席之地。
北伐時期他已經率領麾下的第四軍參加戰斗,葉帥在他手底下出任參謀長,此時葉挺將軍在我黨的安排下,進入到對我黨同志惡意最小的第四軍中,統領葉挺獨立團,部隊中大多數都是我黨同志。
北伐戰爭中,面對手握地方軍稱霸一方的吳佩孚,第四軍跟敵人交戰落入下風,關鍵時刻,張發奎使出秘密武器,葉挺獨立團。
戰士們用身體開辟出一條生路,撕碎敵人的防線,他們都是我黨戰士,戰斗時不畏生死,勇往直前,他們的精神和不懼犧牲的精神看得張發奎十分震驚,吳佩孚在城墻上鑄就的鋼鐵防線。
在戰士們的猛烈沖擊下堅持了小半天就被我軍撕碎,這一戰張發奎聲名大振,葉挺獨立也經過這次漂亮表現,打出自身威名,被尊稱為北伐“鐵軍”。
國共合作這份和諧,隨著孫先生去世,變得岌岌可危,隨著“中山艦”事件爆發,老蔣再也按耐不住心底的野心,在四大家族的支持和幫助下發動戰爭,開始追捕我黨同志和其他反對他的愛國人士。
張發奎對此十分厭惡,想要出手阻止他,卻被戰爭牽絆住手腳,此時南昌起義也進入緊張的籌備之中,葉帥曾出言勸他加入我黨,共產主義能夠救國,跟老蔣合作那是與虎謀皮。
可他最終還是踏上錯誤的道路,之后背離正道,越走越遠,錯失絕佳機會,但他并沒有一錯到底,沒有投身我黨我軍,或許是因為無顏面對,也或者是因為自己的固執害死很多革命志士的原因。
為此在之后解放戰爭時期,粵軍在他的指揮下,并未跟我軍發生什么沖突,反而多次將國軍送上絕路,解放戰爭后期,我軍勢如破竹,周總理和葉帥也曾多次邀請他回歸人民的懷抱。
可他已經看到國家美好的未來,了卻心愿后,不想再轉投我黨,選擇在香港了卻余生。
三、粵軍名將起義
跟張發奎談話的那位粵軍將軍叫吳奇偉,自抗戰開始他就看不慣老蔣,看不慣對方畏手畏腳,外敵都打到家里了,他不派兵,反而堅持內耗。
抗戰時期,吳奇偉將軍帶領鐵骨錚錚的粵軍將士參加淞滬會戰,在羅店地區跟日軍進行爭奪羅店所屬權,戰斗十分焦灼,你爭我搶,即便身處劣勢,但他沒有絲毫退縮,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
著名的武漢戰役中,他率部參加這次艱難的戰斗,率部在萬家嶺地區消滅敵軍的囂張氣焰,主動出擊給予敵軍沉重一擊,他活躍在抗日戰場奮勇殺敵。
等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非常抵制老蔣的行為,在張發奎的鼎力相助下,并未參加戰爭,而是坐視老蔣迎來末日,解放戰爭后期他不想麾下兄弟成為權力斗爭的犧牲品,生起起義的想法。
為此他來找老上司張發奎,獲得他的允許和引導之后,選擇和平起義,回歸人民的懷抱,他受到毛主席和我黨同志的熱烈歡迎,此后脫下軍裝開始致力于廣東的大小事務。
結語
吳奇偉再次見到葉帥感到十分慚愧,當初沒有走上正確的道路,葉帥看著曾經的戰友為他感到高興。
他在第四軍中出任參謀長的時候,親自指揮吳團長率部北伐,跟敵人浴血奮戰,如今看到粵軍回歸人民懷抱,他打心底里高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