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老字號民族化工品牌,“紅三晶”有著不平凡的創業史和發展史。紀錄片《老字號共潮生》第二季,用光影勾勒出“紅三晶”與大沽化工的發展足跡,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跟隨著鏡頭,一起回溯大沽化工八十余載的歷史變遷,一同回顧“紅三晶”品牌的萌芽、成長和壯大。對于我們企業來說,此次參與紀錄片的拍攝,也是一次梳理發展脈絡、發展思路,堅定未來發展信心的難得契機。
大沽化工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39年,在日偽統治時期,“華北鹽業株式會社大沽工場”主要生產燒堿、氯氣等化工原料;上世紀40年代后期,大沽工廠踏入民族化工復興的進程中;新中國成立后,大沽工廠劃歸至當時的重工業部,迅速復工復產。很快,1951年10月1日,“紅三晶”品牌商標正式注冊成功。商標圖案的設計很用心,主體是三個上下排列的立方晶體,象征著化工原料海鹽,標識紅色則取自國旗的基本色。由此商標可知,全廠職工的愛國情高漲并砥礪成強國之志、報國之行。1953年,企業走上了以氯堿系列產品為核心的海洋化工發展之路,攻堅克難、不懈創新,生產規模迅速擴大。至1959年末,聚氯乙烯、燒堿、冰醋酸、電石及六六六綜合體等五大工程圓滿竣工并順利投產,拉開了大沽化工海洋化工發展的序幕。
此后數十年間,“紅三晶”不負重托,發展勢頭迅猛,1980年至1987年間,“紅三晶”出口創匯2965萬美元,成為中國化工界當之無愧的“明星”。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大沽化工積極擁抱變革,引進外資,革新工藝,電解技術水平躍居全國前列。上世紀90年代,大沽化工開始布局化工產業版圖,年產2萬噸的環氧丙烷工程通過竣工驗收,為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引進的氧氯化法VCM裝置與聚氯乙烯樹脂聚合裝置等項目,不僅豐富了PVC(聚氯乙烯)的生產路線,實現了由單一電石法向電石法、乙烯法等多元化生產模式的轉變,更標志著大沽化工成功跨越了海洋化工與石油化工的界限,為“紅三晶”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路走來,大沽化工勇立潮頭,銳意革新,轉型升級。進入新世紀后,我們引進了先進的乙烯法技術,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均有了很大幅度提升。2009年,我們的聚氯乙烯年產量達到80萬噸。也是這一年,在臨港經濟區這片希望之地上,年產50萬噸苯乙烯、40萬噸ABS樹脂的臨港工廠項目與市百萬噸大乙烯項目成功對接,大沽化工迎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臨港工廠的建成達產,標志著大沽化工成為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苯乙烯和ABS樹脂生產企業,不僅填補了天津市在該類產品上的空白,更延伸了石化產品的產業鏈,書寫了“紅三晶”品牌發展的新篇章。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是大沽化工永恒不變的初心與使命。積極響應濱海新區優化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產業布局的規劃,2022年底,我們搬離了八十余載風雨相伴的老廠區,實施了“兩化搬遷”,歷時7年將南港建成投產,全力打造渤化南港新材料產業基地。如今的大沽化工,質量再度提升,產品并軌開發,賽道不斷拓寬,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打開,“紅三晶”品牌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從生產裝置的精細管控,到產品質量的精益提升,再到延伸市場的精準服務,每一步都凝聚著老字號品牌的匠心和堅守。
相信伴隨著紀錄片《老字號共潮生》的播出與進一步傳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知曉大沽化工與“紅三晶”品牌承載的厚重歷史和文化內涵。我們也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激發每一位大沽化工人的自豪感與使命感,繼續秉承“實業創新、厚德至臻”的企業價值觀,勇于自我革新、勇于開拓進取。“紅三晶”這個老字號品牌,則將繼續在臨港、南港兩個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內熠熠生輝,不斷取得新成績。
作者:張靖芝 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