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教育語境下,“成功”似乎被定義為高考奪魁、名校入學、進入體面公司,接著再攀上更高的社會階梯。很多70后、80后的家長依然把“知識改變命運”作為教育孩子的金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教育來改變家族命運。
然而,最近一則新聞卻讓很多家長陷入了沉思:一位北大碩士畢業生,放棄了諸多職場機會,毅然選擇了去食堂做阿姨。這一“背經叛道”的決定,在不少家長的心中激起了波瀾。
很多人開始反思:我們一味強調“讀書至上”,真的就能讓孩子走向所謂的成功嗎?
一
近日,在媒體的報道下,北大碩士做食堂阿姨的新聞在社會上掀起不小反響。
今年26歲的黃小藝202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健康傳播專業,是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畢業后,她也曾成功入職某互聯網大廠工作,有一份在外人眼里體面光鮮的工作。但每天被KPI推著走的工作節奏讓她幾近崩潰。
“我本來就抗壓能力一般,我更想吃體力的苦”。于是她選擇放棄了互聯網大廠的體面工作,入職北大餐飲中心,做了一名“食堂阿姨”。
盡管每天從早上到下午1點閉餐,基本上沒有坐著的時候。工作很累很辛苦,但黃小藝覺得這份工作不用腦力勞動,多休息就好,這種身體上的勞累遠比精神上的疲倦更容易恢復,對于年輕的她來說,一覺就能緩過來。
“在食堂工作的時候,比在互聯網大廠更快樂,做食堂阿姨是自己特別特別開心的一段時間了?!?/p>
“其實這份工作好不好,全看自己,自洽贏過一切體面?!?/p>
如今她從一名食堂阿姨變成了一名管培生,未來她的打算是希望能成為食堂經理。她透露這份工作沒有編制更沒有戶口,收入也和食堂的效益沒有太大關系。雖然這份工作讓同學和導師很詫異,但她目前并沒有跳槽的打算。
她并不在乎是不是大材小用,但和普通的食堂阿姨相比,黃小藝多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她在食堂里做了一個健康餐窗口,讓菜品從“更少油、更少鹽、更少糖”開始,讓學生吃上便宜、健康又好吃的飯。
二
其實不僅是黃小藝,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做出了和大家價值觀中完全不同的選擇。
南開大學財務管理本科的小陳,考研失利后進入了一家燈具廠做業務助理,每個月只有4000元。她認為“人生是曠野”,放下對體面工作的執念,追求低物欲的松弛生活。
武漢某211高校環境工程本科畢業生小代,曾在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因工作壓力轉行成為一名清潔工,稱轉行讓她獲得了精神自由。
復旦大學的學霸成為自由攝影師,辭職后自駕環游中國。華東師范大學碩士投身殯葬業,成為殯葬公司生命禮儀師。西南交通大學畢業生從醫院辭職,醫學碩士脫下白大褂賣燒餅……
當很多家長還在把上名校作為改變家族命運的唯一出路時,很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卻決定從所謂的體面工作中脫身,選擇了父輩們眼中沒有出息的底層工作。
三
近年來,不僅僅是家長,很多教育工作者也開始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深刻反思。無論是“996”工作制,還是高考壓力,背后隱藏的是社會對個體的過度要求。
在這個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用成績、學歷來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卻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否擁有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和幸福感的生活?
比起國外,中國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投資更多,不少家庭甚至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出人頭地上。
父母辛苦工作,把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用來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孩子從小學開始,每個周末和假期,不是在輔導班學習,就是在去輔導班的路上。
相比于那些身世顯赫,家庭背景優越的家庭,一些工薪階層更是把雞娃作為了改變家族命運的唯一途徑。這些父母不少都曾接受過高等教育,目睹當年比自己優秀的同學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和階層,所以更加篤定的把投資押寶在孩子教育身上。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拼命雞娃的家庭普遍有三個特征:
一、從小學開始就各種焦慮,認為考上名校是成才的必經之路。花高價買學區房、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孩子成績一下滑就各種焦慮。
二、孩子除了學習外,其他方面幾乎被家人包攬。兩代人圍繞著一個孩子,全心做好保障,只為孩子出人土地。
三、家長比較強勢,在孩子升學、報考各方面都是以家長意向為主,更多把孩子的教育當作人生跨越的工具,而忽視孩子的內心感受。
四
然而,現實卻是即便孩子在家長的一路呵護下,按部就班的考上了家長理想中的大學,滿足了家長所有教育投資的目標。但到了最終的工作選擇時,卻往往并不能如家長所愿。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答案也許很簡單。
當這些從小承擔了極大學習壓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從繁重的學習壓力和工作壓力無縫對接,讓他們對這樣的生活產生了極大厭倦。
事實證明,現在的年輕一代心理抗壓能力遠低于70、80一代。在物質生活已經能滿足了基本需求后,追求更自由和喜歡的工作,是符合基本規律的。
受到的教育越多,對自由的理解就越深入,精神需求就更強烈。那些體面的工作,無論是體制內,還是互聯網大廠,按部就班的工作節奏很難滿足這一人群的精神追求。
2019年《全球人才競爭報告》曾指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更符合自己內心的職業選擇,甚至選擇放棄一線城市的高薪工作,回歸更平衡的生活方式。這位北大碩士的決定,只是這一趨勢的縮影。
在高壓的教育體系和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內卷和學歷至上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而近年來,像“互聯網創業”或“自由職業”等新的職業形態,正逐步取代傳統的“鐵飯碗”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父母和孩子的觀念碰撞愈發激烈。
五
北大碩士的選擇,觸及了許多人內心的痛點:我們所有人都在追求什么?一紙學歷?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是,真正適合自己、讓自己過得快樂的生活?
她的決定,也在用一個簡單的行為反問著我們:社會給他們定義的“成功”,真的是他們想要的么?
家長的焦慮,往往源于對未來的未知。但現實卻告訴我們,社會在不斷變化,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多元性,正在成為新常態。
當然,這并不是否定教育的意義。對于這些名校的畢業生來說,選擇不同的生活體驗,只是他們的內心的覺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擁有更高的學歷,仍然是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方面。
唯一需要改變的是家長的心態,教育的本身是讓孩子獨立,而不應該是跨越階層之類的功利心。所以,從一開始,家長就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把孩子的人格獨立作為終極目標,而不是拼命雞娃,只盯著孩子的成績。
該反思的應該是那些把教育當作“跨越階層”工具的家長,當我們還沉浸在上世紀的“知識紅利”時代,并把這當作人生經驗來指導孩子時,可能一開始就落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