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軍新任最高將領近期關于中美沖突的表態引起了廣泛關注,他直言不諱地指出,與中國的軍事對抗,美國將難以取勝。
他說,盡管美軍在全球范圍內擁有無可匹敵的軍事力量,但面對中國迅猛發展的軍事實力,情況不會如此簡單。
中國海軍的崛起、導彈技術的超前發展、空軍技術的飛躍,這些都是美國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面對如此態勢,中國崛起是否意味著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正進入“黃昏”?
【美軍的強勢與隱憂】
美軍,很長時間以來是全球軍事力量的代表,它強大的海軍、空軍和陸軍令世界矚目,航母戰斗群的存在,曾被視為美軍強大的象征。
無論在亞太還是全球任何一個地區,美國海軍航母群為美軍提供了世界范圍內的軍事影響力,依靠它龐大的軍事規模和技術優勢,美軍長期占據著全球的制海權和制空權。
近期,美軍新任最高將領的言論,清晰地揭示了美軍在可能面對的重大問題,在與中國的軍事對抗中,美軍高層表示,若按照現有的戰略和裝備,美軍在與中國的沖突中并不占優勢。
丹·凱恩指出,當前的美軍缺少三個至關重要的能力,這些缺陷極有可能在的沖突中暴露,成為美國難以逾越的障礙。
第一個問題是美國缺乏持續的高強度作戰能,過去,美軍依賴于強大的軍事基地、豐富的作戰經驗和高效的后勤保障,來支撐它全球范圍的軍事行動。
如果隨著戰事的深入,在與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對抗中,長期高強度作戰所帶來的消耗會超出美軍的承受能力。
美軍的后勤支援、兵員調動以及裝備維護等方面的短板,暴露它無法持續進行長期沖突的現實。
然后就是裝備更新滯后,美國在軍備研發上依然保持著全球領先的地位,但在某些關鍵領域,如空軍戰機、反導系統、無人作戰平臺等方面,更新速度明顯滯后。
中國在高超音速導彈、網絡戰能力等領域的突破,令美軍在這些新興技術上失去了優勢,美軍目前依賴的大量老舊裝備,無法在可能爆發的戰爭中有效對抗中國新型武器的威脅。
還有個問題是戰略靈活性不足,美國在全球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但這種力量的布局與使用受到傳統戰略框架的限制。
在面對中國這樣的對手時,美軍的傳統作戰思維和固定兵力部署方式顯得不夠靈活,中國的軍事戰略強調區域拒止和多維威懾,突破了傳統戰爭方式。
相比之下,美軍則顯得在應對這種新型對抗時缺乏足夠的戰略適應性,這也讓美軍在的沖突中,可能無法根據局勢的變化迅速做出有效應對。
在中國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過去美軍依賴的海上優勢和技術優勢正逐漸喪失,中國在導彈技術、海軍規模、空軍能力等領域的進展,讓美軍在軍事博弈中,處于一個相對被動的局面。
它需要意識到,全球的軍事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的崛起,正是這一變化的核心動力。
【中國軍事崛起】
中國海軍和導彈技術領域的突破,正在改變全球軍事格局,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一直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海軍實力,在艦艇建設、戰術創新和戰略部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如今,解放軍海軍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海上力量之一,隨著艦艇的快速增多,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中國海軍的作戰能力正在逼近,在某些領域超越美軍。
曾幾何時,美軍的航母戰斗群被認為是海上的“移動堡壘”,不過,隨著中國在海軍領域的崛起,這種優勢正在被逐漸侵蝕。
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海軍加快了大驅逐艦、兩棲攻擊艦和航母的裝備進程,055型驅逐艦的服役標志著中國海軍戰力的一個新高峰。
它強大的防空能力、反艦能力和海上作戰能力,讓中國海軍在亞洲水域的戰斗力得到了質的飛躍,新一代的福建號航母,配備電磁彈射系統,標志著中國在航母技術方面的突破。
隨著這些先進艦艇的加入,中國海軍正在形成一支由航母打擊群和現代化驅逐艦、護衛艦組成的強大艦隊,具有了美軍海上霸主地位的潛力。
中國的導彈技術,東風系列導彈,已成為解放軍的一項核心優勢,東風-21D、東風-26等導彈的出現,讓美軍航母戰斗群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這些被稱為“航母殺手”的導彈,擁有超遠程打擊能力,能夠精準地打擊美國航母,與傳統的反艦導彈不同,東風系列導彈具備了高超音速技術,讓美軍的防御體系難以有效應對。
這些導彈在精度上達到了驚人的高度,更在射程和威力上超越了以往的常規導彈,極大增強了中國的打擊能力。
過去,美軍可以通過航母戰斗群實現遠程打擊和全球投送兵力,如今,中國的精確導彈技術已經具備了摧毀美國航母戰斗群的能力。
航母,這一美軍曾經的“海上霸主”,在面對中國的導彈威脅時,已不再是鐵板一塊,美軍能否在的戰爭中繼續依賴航母進行制海作戰,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這是長期以來,我國不斷投入資源、加大研發力度的結果,美軍的優勢正在受到威脅,我國已經不再是那個被動防守、依賴外部力量的小國。
憑借著日益強大的海軍力量和先進的導彈技術,我國已經在亞太地區形成了強有力的軍事威懾。
與此同時,中國并未止步于此,還將繼續加大對新技術的研發力度,在高超音速導彈、無人作戰平臺、人工智能等領域。
這些技術的突破,將使中國在全球軍事競爭中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也使得美軍在的沖突中面臨更為復雜的。
中國的軍事力量,正在逐步從“追趕者”轉變為“領跑者”,并將在的國際局勢中占據重要地位,面對這種情況,美國特朗普政府也很焦慮。
【特朗普的軍事人事調整與政治控制】
面對中國軍力的快速崛起,特朗普決心通過改變軍事領導層,確保美軍在的軍事對抗中能夠保持優勢。
在特朗普上任后不久,便做出了一個決定,解除拜登任命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查爾斯·布朗上將的職務,提名退役中將丹·凱恩接任。
美軍的參聯會主席,作為美國軍隊的“軍裝一號”,在理論上并不直接承擔指揮作戰的任務,但他在軍事戰略、政策制定以及軍隊調度中的作用不可小覷。
特朗普的這一任命,其實是在強化對軍隊的掌控,通過任命一位更為忠誠的高官,確保美軍的決策能夠緊密跟隨總統的戰略意圖。
丹·凱恩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質詢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即便是他接任后,當前美軍也未具備能夠在與解放軍的沖突中取勝的能力。
他坦言,美軍的軍事實力與中國的差距依然相當明顯,在海軍、空軍和導彈技術等關鍵領域,美軍明顯落后。
這種公開的憂慮,是美國軍方對于局勢的不安,美軍的軍事預算龐大,擁有全球最大的軍力,但特朗普領導下的軍方高層意識到,美國的傳統優勢正遭遇來自中國日益強大的軍事壓力。
凱恩中將明確表示,美軍的裝備研發、生產能力,以及長期沖突中所需的兵力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大規模戰爭的需求。
美國過去依賴強大的技術優勢、遠程打擊能力以及全球部署的優勢,在中國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逐漸失去了它的獨特性。
這種情況促使特朗普政府對美軍的內部結構進行了大幅調整,試圖通過更換關鍵軍事領導人,提升美軍的應變能力和作戰效率。
正如凱恩中將所言,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已不如過去那樣強大,裝備更新速度遠遠落后于中國,且美軍在戰略和戰術上的靈活性也不能有效適應當下復雜的國際局勢。
在中國迅速發展的軍事背景下,美國依賴傳統的戰力結構和技術優勢,顯然已不再適用于的沖突。
盡管如此,美國還沒有因此停止對中國崛起的戰略應對,特朗普政府在加快調整的同時,也開始強化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合作,通過聯合盟友來彌補美國在這些方面的不足。
但問題是,美軍能夠通過這種結構調整來彌補與中國日益拉大的軍力差距嗎?美國在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時候,我國也沒有閑著。
【中國的戰略布局】
中國不只在海軍和導彈技術上迅速突破,還在區域戰略、科技創新以及軍事理念上實現了全面躍升。
近年來在導彈、空軍和信息化戰斗系統方面,我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迅猛發展,通過不斷加大對高超音速導彈、無人作戰系統和信息戰技術的投入,我國正在改變亞太地區的戰略格局。
高超音速技術的突破,讓解放軍在精確打擊能力上獲得了質的飛躍,美軍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在面對中國高超音速導彈的威脅時,找不到一個有效的防御系統。
與中國日益增強的打擊能力相比,美軍傳統的防御體系顯得過時且難以適應新的威脅形式,在海軍方面,中國快速擴充艦艇數量,還實現了艦載技術的突破。
中國海軍的航母和核潛艇正在迅速增長,并且配備了更強的反艦導彈和先進的雷達系統,增強了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威懾力。
美國曾依賴航母作為海上主力,但在面對中國的導彈威脅時,航母的作用變得愈發不可靠,中國通過多維威懾戰略,已在海洋、陸地和空中形成了全方位的戰略包圍。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構建起以“一帶一路”為基礎的區域戰略聯盟。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的傳統盟友,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也在不斷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和軍事聯系。
通過這一戰略布局,中國進一步鞏固了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也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有力的戰略支撐,極大地削弱了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優勢。
在這場全球軍事博弈中,美軍雖的戰略靈活性和迅速適應新技術的能力,已被中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和現代化軍事力量所突破。
【結語】
從海軍規模到導彈技術,從空軍更新到戰略布局,中國正在通過技術創新和多維戰略布局逐步追趕超越美國。
中美兩國的軍事對抗還存在著,但和平、合作與對話才是維護世界安定的關鍵,美國不要把中國認為成假想敵,放棄對臺海地區插手,才能更好推進雙方之間的合作。
【參考資料】
2025年4月3日 來源:國際日報《美參聯主席候選人:美國尚未做好準備與中國發生長期沖突》
2023-06-14 11:48:06 來源:環球時報《美媒:現在要做的是預防與中國的戰爭,而不是準備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