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石夫 《十里荷香》
寫意花鳥畫在強調筆墨的過程中同時還講究“氣”。蘇東坡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吳昌碩所講的“苦鐵畫氣不畫形”,就是這個意思。判斷一個花鳥畫家的水平如何,不用去看他作品的全部,只要看看他的一筆一畫的氣質就可知道。這就如同我們看一個演員演戲,聽一個歌唱家唱歌,只要看他的一個動作,聽他一句發聲,就可以聽出、看出他是內行還是外行的道理是一樣的。可以說,在“筆墨”這一抽象的語言里,體現著畫家的全部修養和功力。
郭石夫 《 春藤 》
34cmX138cm 2020年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很早就指出了用筆的重要性,是不是拿了毛筆畫在宣紙上就可以叫中國畫了呢?當然不是這么簡單,中國畫包含著中國人的審美價值取向和具體的形式內容,就用筆而言也有許許多多的講究與要求。談到中國畫的用筆,線是其中的基本要素,因為中國畫主要是用線來造型體現物象和感情等精神世界的。點、線、塊、面,線是第一位的,點、塊、面可以看作是線的縮短或延伸。
中國畫用筆的方法十分靈活,筆下體現的氣質力度千變萬化。筆在紙上的運行大致可分為平行(如上下、左右、斜向等)和垂直運行等形式,其間又有急徐、快慢、澀暢等速度上的以及提按、點戳、刷拂等力度上的區別,表現出的藝術效果也就各不相同。
郭石夫 《誰人不愛牡丹花》
私人收藏
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許多大畫家同時也是大書法家,如蘇東坡、趙孟頫、文徵明、鄭板橋、吳昌碩等等。書法的研習,對于真正的中國畫家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寫意花鳥畫,是畫家運用客觀常說的書畫同源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遠古文字起源于圖畫,而是說書法的理論和實踐幾乎包容著中國畫用筆的全部美學價值和形式美的內容,中國書法與中國畫相比較它更加抽象,但在審美主旨精神上卻更為具體。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元明清以來中國的文人畫和書法的聯系是如此的緊密,書法的修養對于寫意畫家是何等的重要了。
文/郭石夫
郭石夫 《有余圖》
私人收藏
(來源:茹昱齋)
藝術家簡介
郭石夫,1945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天津。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傳媒大學文法部藝術創作院博士生導師,榮寶齋畫院訪問學者班、高研班導師,書畫頻道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藝術顧問。
郭石夫先生以大寫意花鳥畫享譽畫壇,并兼擅山水、書法、篆刻、詩詞及西洋繪畫等,于戲曲上造詣尤深。其花鳥畫博綜集粹、淵源廣大。畫風沉雄樸厚、古雅剛正,磅礴而不染獷悍之習,灑脫而內具堅貞之質。凡一花片葉、寸草拳石,莫不深合理法,備極情態,實為中國當代大寫意花鳥畫領域樹立一代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