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文同志,你看這城墻像不像條臥龍?”1954年10月12日下午三點,毛澤東指著太和殿前的丹陛石階,對身旁的故宮保衛(wèi)科長韓炳文笑道。這個被歷史定格的秋日,攝影師呂厚民用鏡頭捕捉到新中國領(lǐng)袖最真實的模樣——灰布中山裝裹著清瘦身軀,坐在半舊小馬扎上的毛澤東右腿屈起,指間的香煙裊裊升騰,仿佛與午門城樓上的云紋斗拱融為一體。
這張拍攝于故宮午門城樓的照片,完整呈現(xiàn)了建國初期特有的時代氣息。彼時距離開國大典僅五年,北平更名北京不過五載春秋,修繕中的故宮尚存戰(zhàn)火痕跡。攝影師特意選取了東北角度的拍攝機位,畫面里既能看到太和殿金頂折射的秋陽,又能望見西華門外正在搭建的腳手架——那是新中國首批工人住宅區(qū)的雛形。毛澤東選擇在這個新舊交織的節(jié)點登臨故宮,顯然有著特殊考量。他三次踏足故宮卻從未深入內(nèi)廷,這個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恰似其治國理念的生動隱喻。
深秋的北京已有寒意,毛澤東卻堅持穿著單衣。據(jù)警衛(wèi)員李家驥回憶,當(dāng)天主席原本要去視察永定河治理工程,途中突然讓司機改道故宮。當(dāng)車隊駛過天安門時,他突然指著西側(cè)正在拆除的清代值房:“這些老房子拆了可惜,留給老百姓當(dāng)棋牌室多好。”這種即興而為的作風(fēng),在毛澤東的行程中并不鮮見。1949年進駐香山雙清別墅時,他就曾穿著補丁褲接待民主人士,用搪瓷缸給客人倒茶。
午門城樓上的石階尚存彈痕,毛澤東特意俯身撫摸那些凹凸痕跡。當(dāng)韓炳文請示是否需要鋪設(shè)地毯時,他擺擺手:“莫搞特殊,當(dāng)年戰(zhàn)士們攻城時哪有地毯?”說罷徑直坐在警衛(wèi)員遞來的小馬扎上,這個高不足一尺的竹制坐具,原是勤務(wù)兵從琉璃廠舊貨市場淘來的日常物件。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時期,某些地方干部已經(jīng)開始講究起紅木辦公桌椅。
薄暮時分,毛澤東與工作人員圍坐在城樓轉(zhuǎn)角處。炊事員送來裝著窩頭的竹籃,他掰了半塊遞給韓炳文:“嘗嘗延安味道。”這個自然流露的舉動,讓在場者想起三年前他在十三陵水庫工地與民工同吃紅薯的場景。攝影師抓拍的瞬間,毛澤東左手扶膝的姿勢,與他在陜北窯洞前給老鄉(xiāng)遞煙時的動作如出一轍。這種骨子里的平民氣質(zhì),或許正是他要求《毛澤東選集》稿費全部上交國庫的深層緣由。
不得不提的是,毛澤東對故宮的特殊情感有其歷史淵源。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時,他特別指示攻城部隊:“寧可晚三天進城,也要完整保護故宮。”這種對文化遺產(chǎn)的珍視,與后來他拒絕搬進中南海瀛臺的決策形成奇妙呼應(yīng)。當(dāng)工作人員建議修繕瀛臺作為居所,他幽默地反問:“住進皇帝寢宮,還算什么人民公仆?”
照片中看似隨意的場景,實則暗藏諸多精心設(shè)計。呂厚民后來透露,拍攝前毛澤東特意調(diào)整了坐姿:“要把后面的工地拍進去,讓后人看見我們怎么建設(shè)新北京。”這種自覺的歷史記錄意識,在他視察武漢長江大橋工地時同樣有所體現(xiàn)——當(dāng)時他堅持要站在未完工的橋墩前留影。如今細看這張故宮照片,背景里隱約可見長安街上的有軌電車,與遠處正在搭建的百貨大樓腳手架相映成趣。
韓炳文作為見證者,晚年回憶時常提起一個細節(jié):臨別時毛澤東突然駐足,望著神武門方向喃喃道:“等娃娃們都能讀得起書了,再好好逛這些宮殿。”這句話里蘊含的深意,恰似他在《論十大關(guān)系》中強調(diào)的“要正確處理好國家、生產(chǎn)單位和生產(chǎn)者個人的關(guān)系”。那張承載著時代印記的小馬扎,后來被故宮博物院收藏,與帝王鑾駕并列展陳,構(gòu)成了新舊中國最直觀的對照。
秋陽西斜時分,毛澤東起身拍了拍褲腿的灰塵。臨行前他忽然轉(zhuǎn)身,指著太和殿前的日晷對隨行人員說:“封建王朝看日頭計時,咱們要給新中國裝自己的鐘表。”這句看似隨意的感慨,兩個月后化作他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的“超英趕美”工業(yè)化藍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