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延續了近800年(約前1046年—前256年),是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奠基階段。周朝以一次遷都為界,分為西周和東周。
一、分界點:周平王東遷洛邑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周幽王被犬戎(西北游牧部落)攻殺于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
周幽王統治時期,因寵幸褒姒、廢嫡立庶引發內亂,加之“烽火戲諸侯”失信于諸侯,導致王室威信掃地。
犬戎入侵后,鎬京殘破,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在諸侯支持下,于公元前770年遷都至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平王東遷”。
這一事件成為西周與東周的分水嶺:
西周:從周武王滅商(前1046年)至周幽王被殺(前771年),共275年,都城在鎬京。
東周:從周平王東遷(前770年)至周朝滅亡(前256年),共514年,都城在洛邑。
二、為何遷都?西周的崩潰與東周的開端
西周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外族入侵,但深層問題早已埋下:
1、分封制的弊端:
西周初年,周王室通過分封諸侯(如齊、魯、晉等)鞏固統治。諸侯需向周天子納貢、出兵拱衛王室。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諸侯國逐漸壯大,而周王室因土地和資源有限,實力相對衰落。
2、王室的內亂與失德:
周幽王廢黜原太子宜臼(即后來的周平王),改立褒姒之子伯服,引發申侯(宜臼的外祖父)聯合犬戎反叛。這場內亂不僅削弱了王室權威,還讓外敵趁虛而入。
3、地理與經濟因素:
鎬京位于關中平原,雖有“四塞之地”的險要,但長期面臨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脅。而洛邑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經濟富庶,遷都既能避開犬戎,又能依靠東部諸侯的支持。
三、東西周的差異:從“天下共主”到“禮崩樂壞”
遷都后,周王室雖延續國祚,但權力和地位一落千丈,東西周的社會面貌截然不同。
1、政治格局:王權衰落與諸侯爭霸
西周:周天子是“天下共主”,通過禮樂制度和宗法血緣維系統治。
諸侯需定期朝覲、繳納貢賦,重大軍事行動(如抵御外敵)也由天子號令。
東周:周王室控制的領土僅剩洛邑周邊,經濟、軍事實力甚至不如中等諸侯國。
諸侯不再聽命于天子,轉而互相征伐,進入“春秋爭霸”和“戰國兼并”時期。
2、社會結構:貴族制瓦解與士階層崛起
西周:社會等級森嚴,“士農工商”各安其位,權力集中在周王室和世襲貴族手中。
東周:頻繁的戰爭和土地私有化催生了新興地主階級,底層士人通過才能參與政治(如孔子、商鞅),傳統貴族制度逐漸崩潰。
3、文化思想:從“天命神權”到“百家爭鳴”
西周:強調“天命觀”,以禮樂制度規范行為,文化由王室壟斷。
東周:王室衰微后,思想控制松弛,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興起,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結語
“平王東遷”看似是一次被動遷都,實則是周王室衰落的縮影。
西周與東周的劃分,不僅是地理方位的改變,更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關鍵節點。
東周雖以“周”為名,卻開啟了諸侯林立、變革求存的新時代,為后來秦統一六國埋下了伏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