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名為“對等關稅”的行政令,擬對歐盟、越南、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征收20%至49%不等的關稅。這一政策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在全球經濟中激起連鎖反應。而最直觀的漣漪,便是美國本土超市貨架上迅速消失的牙膏、肥皂等日用品——一場由民眾恐慌性囤貨引發的“地震”正在蔓延。
關稅政策:從白宮到超市貨架的連鎖反應
特朗普政府此次關稅政策的覆蓋面之廣、稅率之高遠超市場預期。摩根大通分析師測算,新政策將使美國民眾每年多承擔6600億美元的稅務成本,相當于每個普通家庭損失3800美元。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專家用“家庭財務的慢性失血”形容這一影響:當進口商品價格因關稅上漲20%,一管3美元的牙膏可能漲價至3.6美元,而像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進口商品的價格波動則可能吞噬普通家庭數月積蓄。
這種壓力迅速轉化為消費行為的改變。加州居民埃迪的采訪頗具代表性:“我上周剛囤了夠用半年的洗衣液和衛生紙,就像準備應對颶風一樣。”數據顯示,政策公布后72小時內,沃爾瑪等零售商的生活必需品銷量激增300%,部分貨架出現“掃空式采購”。
歷史的重演?從“貿易戰創傷”到囤貨心理學
“這讓人想起2018年中美貿易戰時的衛生紙搶購潮,但規模更大、恐慌更深。”芝加哥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琳達·克勞馥指出,民眾對關稅的恐懼并非空穴來風。她的團隊研究發現,當政策不確定性指數每上升1個百分點,家庭囤貨傾向就會增加5.7%。而此次政策涉及的貿易伙伴占美國進口總量的62%,相當于切斷了六成的“價格穩定錨”。
法國總理貝魯的警告更為嚴峻:加征關稅是“一場全球經濟地震”,而震中恰恰在美國本土。根據法國財政部測算,僅對歐關稅就可能使美國通脹率再攀升1.2個百分點,疊加現有高通脹,物價漲幅將創1980年代以來新高。這種預期催生了獨特的“預防性消費”——就像看到烏云密布時提前囤積蠟燭,盡管暴雨尚未到來。
產業鏈的蝴蝶效應:誰在承受真正的代價?
表面看是消費者在囤貨,實則暴露了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弱點。摩根大通報告顯示,美國制造業的中間品(如汽車零部件、化工原料)40%依賴進口,關稅如同對這些產業的“隱形征稅”。以汽車業為例,越南產座椅框架加稅25%后,本土車企不得不選擇漲價或裁員——這正是底特律工廠近期宣布裁員10%的關鍵誘因。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全球供應鏈。日本經濟產業省匿名官員透露,該國電子企業已啟動“中國+1”應急方案,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東南亞以避免雙重關稅。這種碎片化趨勢可能使全球商品流通成本增加15%-20%,最終反饋至終端價格。正如那位在社交媒體發聲的億萬富翁所言:“這不是囤貨,而是為即將到來的‘昂貴時代’儲備生存籌碼。”
專家視閾:短期鎮痛與長期陣痛的博弈
面對愈演愈烈的囤貨潮,政策制定者陷入兩難。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成員約瑟夫·哈伯認為:“關稅像一劑強效止痛藥,能快速展示‘強硬立場’,但會損傷經濟臟器。”他引用模型預測:若政策持續18個月,美國GDP增速可能下滑0.8%,失業率上升1.5%。
而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瑪麗娜·馮提出了更尖銳的觀察:“民眾搶購的不只是商品,更是對政策穩定性的信任。”她對比了2021年供應鏈危機時的數據發現,當政府干預措施滯后市場反應超過6周,囤貨行為就會從臨時性轉為習慣性——這正是當前最需警惕的“行為通脹”。
在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全民行動中,超市貨架的空蕩與倉庫的爆滿形成荒誕對照。當政策制定者還在計算關稅賬簿上的數字時,普通美國人已用購物車投下了最真實的“經濟信心票”。歷史或許不會簡單重復,但正如馬克·吐溫所言,它總在押著相似的韻腳——這一次,韻腳里寫滿了對全球化退潮的憂慮,以及對經濟安全感的集體追尋。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