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與人文魅力。在面塑創作中,觀賞收藏類作品因其工藝復雜、費時費力,往往考驗著作者的技藝與匠心。在青島平度有這樣一位“80后”的面塑非遺傳承人,他潛心探索面塑技藝,善于綜合運用多種工藝美術技法,近年來更以葫蘆里的創作打造出獨具個人風格的面塑作品。
劉偉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進行葫蘆面塑創作
4月2日,位于平度紅旗路附近的一間工作室里,平度面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偉正在創作著自己的作品。在這間工作室中陳列著大大小小上百件面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各種葫蘆里創作的作品,它們主題豐富、內容多元、置景精美,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我的面塑作品的主要特點就是以葫蘆為載體。”劉偉介紹,他擅長使用掏空了的葫蘆,在其“肚子”里著手創作。
劉偉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進行葫蘆面塑創作
劉偉在處理面塑作品細節
“場景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劉偉介紹,在葫蘆內部呈現面塑作品首先要進行場景布局方面的設計,有時為了創作出精彩的作品,他往往要先動腦子想上一個禮拜甚至十好幾天,想明白了之后再動手創作一個個內部景觀和人物,把它們巧妙地安置在葫蘆中。在劉偉的葫蘆面塑作品中, “四大名著”“十二生肖” “福祿壽喜財”等主題內容生動豐富,造型喜樂鮮活,展現出民俗技藝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魅力。
《紅樓夢》《西游記》等主題的面塑作品
《西游記》主題的面塑作品
《紅樓夢》主題的面塑作品
《三國演義》主題的面塑作品
《水滸傳》主題的面塑作品
劉偉介紹,現在人們通常見到的面塑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民俗類,最常見的就是那些插在小棍上的普通面人,它們大多數的制作都比較簡單,主要受小孩子們喜歡。第二類是可食用類,比如造型各異的花餑餑等。“第三類就是我創作的這種觀賞收藏類面塑。”劉偉表示,這類作品往往可以達到藝術品標準,可以參加一些國內的重要比賽。2024年,劉偉創作的面塑作品《福娃舞起中國龍》以葫蘆為載體,包含了豐富的人物形象,以精美的場景、活潑的氛圍、精彩的藝術呈現最終入圍了第十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
劉偉創作的面塑作品《福娃舞起中國龍》入圍了第十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
劉偉的醒獅面塑作品
“其實我以前是一位動畫師,參與過一些二維動畫的制作。”2012年,劉偉開始接觸面塑這種藝術形式,覺得可以通過面塑將自己以往在紙上繪畫的平面作品,以立體的形式展現出來。于是,在堅持不懈地學習、探索與實踐中,自身有著工藝美術專業底子的劉偉漸漸把面塑玩精做專。與此同時,他還綜合運用了烙畫、剪紙、繩編、雕刻等技藝,將它們體現在其代表性的葫蘆面塑作品中,呈現出匠心獨運的作品。
劉偉的葫蘆面塑作品內容豐富、形象生動
“寂寞會發慌,而孤獨則是飽滿的。”劉偉認為,自己的性格更喜歡“宅”在家里進行創作,這也是他為什么能夠沉下心來做好面塑的源動力,并在創作中收獲作品與內心的安慰。在劉偉看來,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體現創新性與唯一性。近年來,劉偉在“國潮”面塑上鉆研探索,將青春可愛的面塑形象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題材進行創作,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在面塑之路上,劉偉也曾像許多手藝人一樣,遇到過創作瓶頸,有時作品會不斷重復自己,難以取得突破。劉偉感慨地表示,盡管自己平時并不是一個太喜歡出門的人,但為了尋找靈感開拓思路,也會不斷敦促自己多走出去開眼界。
劉偉的工作室里會準備各種葫蘆以供創作
劉偉的工作室里會準備各種葫蘆以供創作
劉偉更享受自己在工作室里創作的狀態
從以面塑形,到以面塑心,劉偉將自己最大的熱情投入面塑創作中。“一天不做就手癢。”劉偉笑著說,有時自己和朋友們正聊著天,忽然有了創作靈感,就不自覺地“走神”了。“要堅持四個字,馳神運思!”面對未來,作為非遺傳承人的劉偉最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創作之路上,能始終收獲源源不斷的靈感,做出更具創意的作品。
劉偉擅長將面塑融入葫蘆中進行創作
劉偉擅長將面塑融入葫蘆中進行創作
劉偉的面塑作品
劉偉的面塑作品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孟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