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醫(yī)生的離開,為什么會引來這么多陌生人的淚目與悼念?
因為他活著的時候,實在太善良,也太拼了。
趙錦洲68歲張家界錦洲中醫(yī)院創(chuàng)始人,婦幼保健院前院長。
4月4日晚,因肝癌不治離世。
病情公開前,他依然戴著口罩坐診,頭發(fā)已經因化療脫落,眼神卻依舊溫和堅定。
“每天看幾個病人也好,只要我能坐起來,我就能幫到人”這是他在生命最后的幾個月里,常對護士說的一句話。
不是所有醫(yī)生都把治病救人當成使命,可趙院長,一直是那種老派的“肯為病人拼命”的人。
2023年底,他確診肝癌晚期。
消息傳出后,很多人都以為他會停工休養(yǎng)。
但他沒有。
在301醫(yī)院接受治療的間隙,他還在醫(yī)院坐診,哪怕只能工作兩個小時,哪怕病得直不起腰。
病人說他是個“幽默的老醫(yī)生”。
就算自己,在忍著疼痛,也能夠逗著病人,笑著離開診室。
“我不是怕死的人,但我怕停下來”他說這是“活著的一種方式”。
比起“中醫(yī)院院長”,他猶如病人眼中的“老鄰居”:“你問他病情,他不敷衍;”他更似那,病患心中的“舊鄰人”:“汝詢其病狀,彼未敷衍焉?!?br/>你問他生活,他不高冷;你說你怕死,他說沒事,大家都怕。”
68歲不年輕了;肝癌不輕了。
可在那些發(fā)布的抗癌日記里,他寫的是化療的副作用、患者的反饋、還有家人的笑臉。
他從不抱怨,不哀嘆甚至會說:“我挺好的,你們別擔心”
你知道一個醫(yī)生是什么樣的嗎?
可能就是明明自己快撐不住了,還想著多看一兩個病人。
他的兒子、女兒、妻子全是醫(yī)生。
這個家庭像一棵樹,把“救人”刻在血脈里。
妻子行醫(yī)多年,女兒博士,兒子從醫(yī),有人說他們家簡直是“一個小型的仁心醫(yī)族”。
可就是這樣一個家,現(xiàn)在失去了他們的頂梁柱。
不是因為退休,不是因為年邁,而是因為長期透支與疾病正面交鋒,最終倒在了病榻上。
他曾說:“醫(yī)生也是人,也會怕病、怕死?!?br/>但我希望我的病,能幫到別人,看清病痛,看清人心?!?br/>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坐診、問診、跟診。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曾遇見過這樣一個醫(yī)生:話不多卻總是耐心;不收費卻總是上心。
在爭分奪秒救人的同時,他們也有血肉之軀,也會倒下。
趙院長沒有等來奇跡,但他用最后的時間告訴世人:什么叫“醫(yī)者仁心”。
他的離開,不只是張家界醫(yī)療界的損失,更是這個時代少了一個沉默的好人。
這個清明節(jié),本就屬于緬懷,如今又多了一份遺憾與敬意。
有人說趙院長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看病。
但其實他教會更多人的是:怎么看人、怎么看痛苦、怎么看“活著”這件事。
一路走好,趙院長。
您沒留下什么遺產,卻留下了一座城市的溫柔記憶。
信息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