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22時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銅陵遭遇嚴重交通事故。事故造成駕駛人和兩名乘客死亡。三人均為在校大學生,此行是從武漢到安徽參加考試。
4月1日午間,小米公司發布聲明稱,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安徽高速出行服務的交通事故信息顯示:3月29日23時12分,交警來電稱德上高速祁門往樅陽方向一輛小轎車著火;3月30日0時19分,現場明火已撲滅。
3月31日的晚間,小米集團(1810.HK)董事長雷軍在微博上配圖發文“用小米15Ultra解鎖武漢大學夜櫻之美”。
作為整個小米品牌的基石,雷軍個人一直代表小米集團的對外形象。4月1日,距離事故發生超過72小時后,雷軍終于在微博發聲:
“29日晚上的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輕女孩不幸離世,這樣的消息,對她們的家人、朋友,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們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燃油車風光了上百年,十年征程,電車領域和造車新勢力車企代言人巴不得每天都能變著花樣搞出一個新技術,打造“產品賣點”。
2022年12月30日,百度“蘿卜快跑”首批獲準在京開展全無人自動駕駛測試。
2023年,武漢示范區擁有常態化運行自動駕駛車輛(含自動駕駛出租車和無人巴士)近500輛。
2024年,蘿卜快跑在武漢大放異彩,各路媒體和車企都在追捧:無人駕駛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蘿卜快跑在武漢運行兩個月后,故障頻出。
2025年了,大家還聽說過哪家爆火的無人駕駛嗎?車企不死心,換了一個新名詞:智能駕駛。
3月29日當天,一年一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正在北京召開。
出席會議的有眾多車企的大佬: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奇瑞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蔚來李斌,還有從手機行業跨界造車的雷軍。
所有與會車企大佬幾乎都在自己的發言中提到了同一件事:智能駕駛。
智駕,從低到高分L1-L5五個級別,其中L1、L2只能稱為輔助駕駛,因為需要人隨時接管,L3是部分自動駕駛,在封閉的高速路和部分城市道路,車輛可自動駕駛,但遇緊急情況,還需要人為干預。L4、L5則是完全的自動駕駛。
從用戶的角度講,目前智駕功能用得最多的還是L2級別的車道保持、自動變道、自適應巡航等功能,而且一般都在高速路上使用,城市道路不敢輕易嘗試。
一位小鵬汽車的用戶表示:“中國的城市道路太復雜了,前面隨時可能冒出個亂穿馬路的行人,后面可能隨時竄出來一個電驢騎手,防不勝防,我可不敢把車交給智駕系統。”
要想讓用戶放心地在城市道路上把車子交給智駕系統,車企們還任重道遠,需要花大力氣投入其中。
小米SU7事件調查結果尚未明晰之時,一段小米汽車車主在駕駛途中酣睡的視頻又再次將智駕功能推到了風口浪尖。
4月2日,網上曝出的一個視頻顯示,浙江一小米汽車車主駕駛中睡著,雙手離開方向盤,車輛仍正常行駛。這一事件引發了網友強烈關注,并迅速攀升至熱搜榜第一名。
有網友質疑,駕駛員能否開著智駕系統睡覺?如果睡著了又能否被系統檢測出來?
對此,小米汽車客服工作人員表示:智駕系統只是輔助駕駛,必要時仍需人工接管。車上有一個檢測攝像頭,帶有疲勞監測和分心提醒功能,車輛交付時,工作人員會對此進行講解,并建議開啟該功能。
開啟后,如果檢測到司機疲勞駕駛,系統會進行語音提示和中控屏彈窗,提醒駕駛員注意行車安全。提醒后,如果長時間依舊無人工接管,車輛會緩慢降速直至停車。
3月29日的事故,對所有車企都是一次警醒。
車企為自己產品大聲吆喝,希望得到公眾的認可,無可厚非。但汽車是承載安全的產品,安全不應在發展過程中被忽略,企業發展速度更不應被置于安全之前。
2024年4月26日,山西運城。
夏縣高速路上,一輛問界M7發生追尾事故,前機艙起火,車上3人不幸遇難,其中包括一個剛滿2周歲的孩子。
據中新經緯報道,從事故視頻來看,問界M7的隱藏式車把手疑似并未彈出,有幾人在嘗試砸車窗。
2024年4月28日,問界聲明稱將為家屬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并表示,事發車型是入門非智駕版,未搭載華為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
搭載了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就能躲過這一劫?碰撞就起火,起火僅在數分鐘內,起火就滅不掉。
冷知識,燃油車起火,是發動機艙慢慢燃燒,且普通的家用滅火器,可以及時滅火;而電車起火,是迅速爆燃,且滅火器滅不掉火。
搭配了高階智駕系統,就能避免安全問題嗎?
2022年7月22日,中國臺灣桃園市中正北路,發生一起嚴重車禍,一輛白色特斯拉失控撞上隔離帶起火。
這輛車,是100多萬的特斯拉,搭配高級的智能駕駛技術,車主,是賽車經驗豐富的臺灣知名明星,林志穎。
特斯拉撞上了隔離帶,瞬間起火,林志穎被卡在了座位上,滿臉是血。
萬幸,事故發生在白天,是中午11點的時候,馬路上有不少人,及時合力將林志穎父子從車內拉了出來,林志穎僥幸撿回一條命。
看到了嗎,如賽車手一般的司機,100多萬的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當電車發生碰撞事故時,瞬間爆燃逃命艱難,這一直都是新能源電車的致命弊端。
所有的電車在大放異彩的開發布會宣告產品賣點時,爆燃的問題,逃命的問題,閉口不談。
一個常識:市面上所有的智能駕駛,都不是“自動駕駛”,只是“輔助駕駛”。
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法規要求上,當前的智能駕駛都并不是完全的自動駕駛,而是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但是車企在宣傳的時候,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將智能駕駛吹捧到了天上。
在新能源車企眼里,今天的電車智駕,就是當初的蘋果觸屏智能機,今天的燃油車,就是當初的諾基亞“老人機”。
新勢力必將全面取代舊勢力,一路高歌猛進。
新的東西總要經歷時間考驗,超絕技術也總是要回歸到為人類服務的基本工具作用,脫離了這兩樣,都是不切實際的的幻想。
電車還沒平穩著地,我看見有老板們,已經準備讓電車在天上飛了,無比驚恐。
保險公司的保單拒接新能源汽車,跨海輪渡規定,電車嚴格控制數量,且必須放在船尾,某地開大會的時候,特斯拉禁止上高架,你猜都是為啥?
你可以叱罵黃老爺和趙老板們奸詐貪婪又卑劣,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比我們蠢。
很多網友開始討論,小米作為科技巨頭,在推廣智能駕駛系統時,是否真正考量了其應承擔的重大安全責任。 畢竟智能汽車的普及,關乎公眾出行安全這一重大課題。
現在買智能汽車就跟拆盲盒似的,光看外觀內飾哪夠?
給你劃重點!
下次看車記得逮著銷售問這三個問題:
1. 這車的眼睛(攝像頭/雷達)能看多遠?
2. 要是系統突然死機了怎么辦?
3. 出了事到底是算我的還是算車的?
聽說德國那邊驗車跟考駕照似的,得做400小時壓力測試。咱們國內也有第三方檢測機構,但好像多數消費者壓根不知道這回事。
建議車企學學手機廠商搞個"參數透明化",別把消費者當小白鼠。
智能汽車現在就像十幾年前的智能手機,技術還在野蠻生長。咱們消費者既要享受科技便利,也得長個心眼。
記住三句話:
1. 別信廣告詞,要看白紙黑字的技術說明。
2. 輔助駕駛是幫忙不是代駕,方向盤不能松。
3. 遇到事故先別急著甩鍋,查查行車記錄儀和系統日志。
最后,還得提醒再提醒:“智能駕駛”,請握緊方向盤!
“智能駕駛”還不能和自動駕駛畫上等號,目前的“智能”依然是建立在特定條件下。方向盤后,仍需要清醒的人類駕駛者守住安全的底線和最后的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